中国喜马拉雅运动的期次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88
作者
贾承造
何登发
陆洁民
机构
[1] 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喜马拉雅运动; 造山运动; 期次; 动力学背景; 构造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6 [新构造运动(新构造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黄汲清先生于 194 5年提出用喜马拉雅运动表示中国境内新生代的造山运动。这一概念为地球科学家普遍接受 ,但在构造运动分期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在对前人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地质地貌、岩浆活动、构造变形等大量资料 ,提出喜马拉雅运动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 ,分别对应于始新世晚期、古近纪与新近纪之间、新近纪与第四纪之间的构造活动。印度与欧亚的碰撞及其持续挤压作用导致了青藏高原及其东南缘与北缘强烈挤压缩短与隆升 ,东亚大陆向东挤出、深部岩石圈隆升与弧后扩张作用导致了中国东部及其滨太平洋带的伸展裂陷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25+169 +16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张培震,邓起东,张国民,马瑾,甘卫军,闵伟,毛凤英,王琪.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2]   中国滨太平洋构造域构造格架和东海地质演化 [J].
李廷栋 ;
莫杰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2, (04) :1-6
[3]   56Ma:华南岩石圈伸展和南海张开的重要转折时间 [J].
朱炳泉 ;
常向阳 ;
胡跃国 ;
谢静 ;
王慧芬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1, (04) :251-252
[4]   论改造型盆地与油气成藏──以华北东部盆地为例 [J].
田在艺 ;
张庆春 .
石油学报, 2001, (02) :110-116+126
[5]   中国华北山地的层状地貌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 [J].
吴忱 ;
张秀清 ;
赵英魁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0, (03) :82-86
[6]   塔里木盆地九年油气勘探历程与回顾(续) [J].
梁狄刚 .
勘探家, 1999, (03) :57-62+9
[7]   略论塔里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 [J].
汤良杰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7, (02) :108-114
[8]   燕山地区喜马拉雅期地壳运动划分及表现特征 [J].
易明初,李晓 .
现代地质, 1995, (03) :325-336
[9]   中国第四纪的构造事件与应力场 [J].
万天丰 .
第四纪研究, 1994, (01) :48-55
[10]   中国中始新世—早更新世构造事件与应力场 [J].
万天丰 ;
曹瑞萍 .
现代地质, 1992, (03) :27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