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始新世—早更新世构造事件与应力场

被引:27
作者
万天丰
曹瑞萍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构造事件; 应力场; 褶皱; 板块运动速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始新世—渐新世(52—23.3Ma)的华北构造期是以太平洋板块朝NWW方向位移为主要特征,使我国大陆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造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褶皱、逆掩断层和许多走向近东西的正断层、单断箕状盆地。此构造事件的发生可能与始新世末期北美、加勒比海和东太平洋的大量微玻璃陨石的坠落、冲击有关。中新世--早更新世(23.3~0.7Ma)的喜马拉雅构造期是以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向北推移为主要特征,造成喜马拉雅山和日本列岛南部的俯冲带,使我国西部发育走向近东西的褶皱、逆掩断层系,而在东部地区则形成许多走向近南北的深切地幔的正断层系.并使南海与日本海再次张开。出现洋壳。喜马拉雅构造事件可能与印度洋、南亚、澳大利亚附近地区的微玻璃陨石群的冲击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75 / 28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M].黄汲清著;.地质出版社.1994,
[2]   中国东部晚元古代—三叠纪古板块的运动学研究 [J].
朱鸿 ;
万天丰 .
地球科学, 1991, (05) :523-532
[3]   华南晚元古代—三叠纪构造事件与应力场 [J].
万天丰 ;
朱鸿 .
现代地质, 1990, (02) :65-74
[4]   天、地、生研究的新进展 [J].
张克信 ;
殷鸿福 .
地质科技情报, 1989, (02) :41-46
[5]   中国白垩纪—始新世早期构造应力场 [J].
万天丰 ;
朱鸿 .
地质学报, 1989, (01) :14-25
[6]   四川盆地褶皱形成时间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J].
甘昭国 ;
梁恩宇 .
天然气工业, 1988, (04) :1-6+5
[7]   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沉积-构造发展的几点认识 [J].
刘训 .
地质学报, 1988, (02) :111-122
[8]   东海的构造运动及演化 [J].
许薇龄 ;
乐俊英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8, (01) :9-21
[9]   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 [J].
唐智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79, (01) :30-37
[10]   中国地壳运动名称资料汇编 [J].
尹赞勋 ;
徐道一 ;
浦庆余 .
地质论评, 1965, (S1) :20-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