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冬、春性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被引:8
作者
杨慧勇
林凡云
陆琼娴
徐剑宏
史建荣
机构
[1] 江苏省农科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 冬春性;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分子标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了明确中国目前各麦区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为育种工作者提供育种材料的遗传变异信息,利用141对SSR标记对中国冬、春麦区的73份小麦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513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等位变异数为2~10,平均为3.61;多态性信息指数(PIC)为0.08~0.88,平均为0.60。遗传距离(GD)为0.12~0.48,平均为0.3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3个品种聚为四大类11个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试材料的冬春性差异及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对7个部分同源群多样性的比较结果表明,4和6两个部分同源群多样性较低。并对小麦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原因以及拓宽中国小麦品种遗传基础的可能途径进行了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555 / 55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黄淮麦区以1B/1R类品种为抗源主要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J].
苏亚蕊 ;
王子成 ;
张大乐 ;
高红云 ;
李锁平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6, (03) :3321-3326
[2]   建国以来山东省小麦品种及其亲本的亲缘系数分析 [J].
王江春 ;
胡延吉 ;
余松烈 ;
王振林 ;
刘爱峰 ;
王洪刚 .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04) :664-672
[3]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的I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 [J].
马艳明 ;
李斯深 ;
范玉顶 ;
孙海艳 ;
李永祥 ;
李瑞军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6, (01) :13-17+23
[4]   我国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演变 [J].
郝晨阳 ;
王兰芬 ;
张学勇 ;
游光霞 ;
董玉琛 ;
贾继增 ;
刘旭 ;
尚勋武 ;
刘三才 ;
曹永生 .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5, (05) :27-34
[5]   小麦QTLs研究进展 [J].
张正斌 ;
徐萍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2, (01) :52-58
[6]   棉花微卫星标记的PAGE/银染快速检测 [J].
张军 ;
武耀廷 ;
郭旺珍 ;
张天真 .
棉花学报, 2000, (05) :267-269+282
[7]  
中国小麦品种志.[M].金善宝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   Development and mapping of microsatellite (SSR) markers in wheat [J].
Song, QJ ;
Shi, JR ;
Singh, S ;
Fickus, EW ;
Costa, JM ;
Lewis, J ;
Gill, BS ;
Ward, R ;
Cregan, PB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5, 110 (03) :550-560
[9]   Soybean germplasm pools in Asia revealed by nuclear SSRs [J].
Abe, J ;
Xu, DH ;
Suzuki, Y ;
Kanazawa, A ;
Shimamoto, Y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3, 106 (03) :44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