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海棠”的螺旋雨带结构及特征

被引:19
作者
王勇
丁治英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
涡旋Rossby波; 锋区; 螺旋雨带; 台风;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08.03.006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5年7月19—20日台风"海棠"登陆前后螺旋雨带的结构及特征进行了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台风造成的沿海暴雨与主次两条雨带活动有关。主雨带是涡旋Rossby波激发的螺旋雨带,与850 hPa正涡度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降水强度大,辐合层次低,处在温度和切向风速梯度最大处。次雨带辐合层次相对较高,最大温度梯度和相当位温梯度发生在700 hPa以上,无明显切向风梯度配合,其发展主要与台风中心附近的阶梯状相当位温锋区有关。当台风中雨带合并时,易造成降水增幅。台风登陆前后存在螺旋雨带的断裂现象,台风中心西侧及西北侧的中低层的辐散流场使高层的气旋性流场出现和加强,台风在高层的气旋性环流与西部低压结合,使台风西部产生辐合,引起螺旋雨带的断裂,当高层的低压形成明显的气旋式切变时,也可使切变下方螺旋雨带断裂。
引用
收藏
页码:352 / 36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2003年一次梅雨大暴雨成因的动力学研究 [J].
张端禹 ;
丁治英 ;
王丛梅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6) :827-832
[2]   非线性涡旋Rossby波的演变特征 [J].
郝咏梅 ;
周伟灿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4) :555-562
[3]   两种类型中尺度涡旋Rossby波的相速度及其物理机制 [J].
沈新勇 .
气象科学, 2006, (04) :355-364
[4]   登陆我国台风研究概述 [J].
陈玉林 ;
周军 ;
马奋华 .
气象科学, 2005, (03) :319-329
[5]   台风螺旋雨带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朱佩君 ;
郑永光 ;
王洪庆 ;
陶祖钰 .
科学通报, 2005, (05) :486-494
[6]   暴雨过程中湿位涡的中尺度时空特征 [J].
安洁 ;
张立凤 .
气象科学, 2004, (01) :72-80
[7]   地形对涡旋Rossby波影响的研究 [J].
罗哲贤 ;
陈联寿 .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04) :38-43
[8]   台风螺旋雨带——涡旋Rossby波 [J].
余志豪 .
气象学报, 2002, (04) :502-507
[9]   涡旋Rossby波传播的不同特征 [J].
周后福 ;
马镜娴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 (03) :342-350
[10]   湿位涡和倾斜涡度发展 [J].
吴国雄,蔡雅萍,唐晓菁 .
气象学报, 1995, (04) :38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