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探析
被引:31
作者
:
孙芳仲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孙芳仲
林若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林若红
机构
:
[1]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
: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年
/ 03期
关键词
:
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国际化;
国际意识;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G718.5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高等职业教育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是现实必需。通过对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内涵的解读,探析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要转变传统观念意识,正确理解并重视国际化意识的培育;要创新教育制度,探索有区域特色的、有高职特色的国际化的道路;要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探索多种形式的有特色的国际合作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2+72 +7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
[J].
张晓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张晓丽
.
职教论坛,
2005,
(28)
:19
-23
[2]
五大思路 八项对策——中国职教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战略选择
[J].
马树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马树超
;
郭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郭扬
;
陈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陈嵩
.
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6
(24)
:28
-41
[3]
服务业“灰领”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J].
林若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林若红
.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4,
(04)
:60
-64+68
[4]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外国学生政策之比较分析
[J].
戴晓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台湾交通大学教育研究所台湾新竹
戴晓霞
.
复旦教育论坛,
2004,
(05)
:11
-16
[5]
论高职教育的地方性与国际化
[J].
邓耀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广东深圳
邓耀彩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02)
:84
-87
[6]
国际教育大会主题:学会共存[J]. 全球教育展望. 2002(03)
[7]
探索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之路
[J].
吴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州大学
吴勇
.
中国高等教育,
2000,
(06)
:32
-33
←
1
→
共 7 条
[1]
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
[J].
张晓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张晓丽
.
职教论坛,
2005,
(28)
:19
-23
[2]
五大思路 八项对策——中国职教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战略选择
[J].
马树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马树超
;
郭扬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郭扬
;
陈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陈嵩
.
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6
(24)
:28
-41
[3]
服务业“灰领”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J].
林若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林若红
.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4,
(04)
:60
-64+68
[4]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外国学生政策之比较分析
[J].
戴晓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台湾交通大学教育研究所台湾新竹
戴晓霞
.
复旦教育论坛,
2004,
(05)
:11
-16
[5]
论高职教育的地方性与国际化
[J].
邓耀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广东深圳
邓耀彩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02)
:84
-87
[6]
国际教育大会主题:学会共存[J]. 全球教育展望. 2002(03)
[7]
探索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之路
[J].
吴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州大学
吴勇
.
中国高等教育,
2000,
(06)
:32
-3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