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坡面降雨入渗及产流产沙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57
作者
耿晓东 [1 ,2 ]
郑粉莉 [1 ,3 ]
张会茹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模拟降雨; 产流强度; 入渗率; 产沙量; 临界坡度;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9.04.017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室内模拟降雨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对红壤坡面降雨入渗、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大而提前。对于入渗率较低的红壤坡面,径流强度主要受坡面承雨强度的影响,径流强度随雨强增大而增大,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坡面入渗率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降雨强度增大能够增加水分入渗,但这种促进作用仅在一定的降雨强度范围内起作用。坡面入渗率随坡度增大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20°左右存在一个坡面入渗率变化的临界坡度。坡面细沟侵蚀发展状况对稳定坡面入渗率有比较大的影响。径流率和入渗率与降雨历时的关系分别可以用幂函数和对数函数描述。在75,100 mm/h降雨强度下,产沙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而50 mm/h降雨强度下,产沙量在20°时达到最大值而后出现下降,在20°附近存在一个侵蚀产沙量变化的临界坡度。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红壤丘陵区坡地降雨壤中流产流过程试验研究 [J].
王峰 ;
沈阿林 ;
陈洪松 ;
陈家宙 .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05) :15-17+29
[2]   红壤表土团聚体粒径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 [J].
郭伟 ;
史志华 ;
陈利顶 ;
李朝霞 ;
闫峰陵 ;
蔡崇法 .
生态学报, 2007, (06) :2516-2522
[3]   红壤坡地降雨入渗、产流及土壤水分分配规律研究 [J].
彭娜 ;
谢小立 ;
王开峰 ;
王凯荣 ;
胡实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3) :17-20+69
[4]   降雨过程中红壤表土结构变化与侵蚀产沙关系 [J].
李朝霞 ;
王天巍 ;
史志华 ;
丁树文 ;
蔡崇法 .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1) :1-4+9
[5]   红壤坡地雨水产流及其土壤流失的垫面反应 [J].
谢小立 ;
王凯荣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04) :37-40
[6]   东南红壤丘陵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J].
赵其国 ;
徐梦洁 ;
吴志东 .
土壤学报, 2000, (04) :433-442
[7]   紫色土坡耕地耕作方法对土壤侵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J].
吕甚悟,王世平,徐多润,刘志华 .
中国水土保持, 1996, (02) :38-41+60
[8]   南方东部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J].
张斌 ;
张桃林 .
生态学报, 1995, (04) :413-419
[9]   草地开垦人为加速侵蚀的人工降雨试验研究 [J].
白红英 ;
唐克丽 ;
张科利 ;
陈文亮 ;
查轩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研究论文集) , 1993, (01) :87-93
[10]   坡耕地不同地面覆盖的水土流失试验研究 [J].
刘元保 ;
唐克丽 ;
查轩 ;
史瑞云 .
水土保持学报 , 1990, (01) :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