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丘陵区坡地降雨壤中流产流过程试验研究

被引:17
作者
王峰 [1 ]
沈阿林 [2 ]
陈洪松 [1 ]
陈家宙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3]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红壤; 坡地; 降雨; 壤中流;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7.05.003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在红壤丘陵区,对自然降雨条件下坡地(上层0~40 cm,下层40~110 cm)降雨壤中流产流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油茶林壤中流产流量大于同层恢复区;壤中流峰值流量恢复区大于同层油茶林;油茶林壤中流产流过程较恢复区开始早、结束晚。随着土层加深,滞后时间延长。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下,产流量、峰值流量、滞后和拖尾均为上层小于下层。壤中流对降雨及地表径流的响应均为上层快于下层。不同的降雨类型,壤中流产流机理不同。峰值型降雨壤中流产流过程滞后时间较小,壤中流产流类型多为驱赶流。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17+29 +2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江西红壤缓坡地壤中流影响因素分析 [J].
尹忠东 ;
左长清 ;
高国雄 ;
彭婉君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6, (05) :1-6+64
[2]   江西红壤缓坡地壤中流特征研究 [J].
尹忠东 ;
左长清 ;
高国雄 ;
彭婉君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6, (04) :47-49+57
[3]   红壤坡地降雨入渗、产流及土壤水分分配规律研究 [J].
彭娜 ;
谢小立 ;
王开峰 ;
王凯荣 ;
胡实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3) :17-20+69
[4]   Water and heat transport in hilly red soil of southern China:I. Experiment and analysis [J].
吕军 ;
黄志珍 ;
韩晓非 .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5, (05) :331-337
[5]   红壤坡地雨水地表径流及其侵蚀 [J].
谢小立 ;
王凯荣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05) :839-845
[6]   红壤地区地形位置和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J].
柳云龙 ;
胡宏涛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1) :22-26
[7]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J].
黄道友 ;
彭廷柏 ;
陈桂秋 ;
王克林 ;
不详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4, (01) :129-131
[8]   低丘红壤旱地水分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研究进展 [J].
李成亮 ;
何圆球 .
土壤通报, 2002, (04) :306-309
[9]   红壤坡地雨水产流及其土壤流失的垫面反应 [J].
谢小立 ;
王凯荣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04) :37-40
[10]   红壤丘岗坡地农业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J].
王凯荣 ;
谢小立 ;
周卫军 ;
李峰 .
农业环境保护, 2000, (05) :27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