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东北冷涡异常活动特征

被引:16
作者
吴艳青 [1 ,2 ]
阎琦 [1 ,3 ]
康晓玉 [4 ]
金丽颖 [4 ]
常国旭 [4 ]
机构
[1]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辽宁省气象局
[3] 辽宁省气象台
[4] 鞍山市气象局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异常活动; 合成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3 [个例分析];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辽宁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对2008年5月东北冷涡异常活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5月东北冷涡活动较历年明显偏多;500 hPa月平均高度场在50°—180°E范围内为典型的"Ω"型阻塞高压环流形势,乌拉尔山与贝加尔湖之间的高压脊明显偏强;高度脊加强或维持时,在高度脊后西南方有暖平流输送,高度脊减弱阶段,在高度脊后西北方向有强冷平流输送;东北冷涡频繁活动时,贝加尔湖到中国东北地区高度场表现为强负距平,副热带高压与东北冷涡位置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部副热带高压较比历年弱且位置偏东时,出现中涡的概率增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东北冷涡诱发的一次连续强风暴环境条件分析 [J].
陈力强 ;
张立祥 ;
杨森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06) :1-5
[2]   东北冷涡的“气候效应”及其对梅雨的影响 [J].
何金海 ;
吴志伟 ;
江志红 ;
苗春生 ;
韩桂荣 .
科学通报, 2006, (23) :2803-2809
[3]   近50年东北冷涡异常特征及其与前汛期华南降水的关系分析 [J].
苗春生 ;
吴志伟 ;
何金海 ;
池艳珍 .
大气科学, 2006, (06) :1249-1256
[4]   东北冷涡的位涡动力诊断模型及应用 [J].
陈艳秋 ;
余志豪 .
气象科学, 2003, (04) :446-451
[5]   1998年夏季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东北冷涡暴雨的成因分析 [J].
孙力 ;
安刚 ;
高枞亭 ;
唐晓玲 ;
丁立 ;
沈柏竹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02) :156-162
[6]   夏季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分析 [J].
孙力 ;
安刚 ;
廉毅 ;
沈柏竹 ;
唐晓玲 .
气象学报, 2000, (06) :704-714
[7]   一次东北冷涡发展过程中的能量学研究 [J].
孙力 .
气象学报, 1998, (03) :94-102+104-106
[8]   东北冷涡过程的能量学分析 [J].
毛贤敏 ;
曲晓波 .
气象学报, 1997, (02) :103-111
[9]   东北冷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东亚大型环流系统之间的关系 [J].
孙力,郑秀雅,王琪 .
应用气象学报, 1994, (03) :297-303
[10]  
东北暴雨[M]. 气象出版社 , 郑秀雅等编著,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