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迈向21世纪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程序和种子类别

被引:14
作者
张万松
王春平
陈翠云
王淑俭
杨会武
郭天财
汤其林
张进生
霍晓妮
张福平
郭香墨
机构
[1] 河南科技大学
[2]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河南省种子管理站
[4]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 洛阳
[5] 洛阳
[6] 郑州
关键词
中国; 21世纪; 农作物种子生产程序; 种子类别;
D O I
10.16590/j.cnki.1001-4705.2002.01.048
中图分类号
S339 [良种繁育];
学科分类号
071007 ; 090102 ;
摘要
中国迈向 2 1世纪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程序和种子类别的确立 ,应遵循以育种者种子为种源基础 ,运用重复繁殖技术路线 ,对种子进行限代繁殖等原则 ,以适合中国种子现代化特点 ,并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建议采用育种者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四级程序。并逐步建立以“株系循环法”技术为基础的保种圃和“低温低湿库”双重保种制度
引用
收藏
页码:3 / 5+1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棉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天津地方标准) [J].
张存信 .
天津农林科技, 2000, (02) :24-27
[2]   论“株系循环法” [J].
陆作楣 ;
陶瑾 .
种子, 1999, (04) :3-5+8
[3]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种子产业 [J].
黄季焜 ;
胡瑞法 ;
罗斯高 .
农业技术经济, 1999, (02) :15-22+52
[4]   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及其应用模式 [J].
张万松 ;
陈翠云 ;
王淑俭 ;
陈军营 ;
张伟 ;
袁祝三 ;
荆清文 ;
赵玉莲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7, (02) :28-34
[5]   我国棉花良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J].
郭香墨 ;
刘金生 ;
丰嵘 ;
刘海涛 .
中国农学通报, 1996, (04) :28-30
[6]  
种子科学原理及技术[M].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美)科普兰(Copland,L·O·)著,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