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病理作用

被引:4
作者
王岚 [1 ]
张颖冬 [2 ]
徐运 [1 ]
王翀 [1 ]
黄嵘 [1 ]
王晓云 [1 ]
朱文斌 [1 ]
机构
[1] 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
[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关键词
脑缺血; 血小板活化因子; 受体拮抗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 [脑血管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其受体(PAFR)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的病理性神经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干预方法。方法选用SD大鼠建立一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再灌注后3h、6h、12h用高效薄层层析法测定大脑皮质缺血侧和缺血对侧PAF含量、RT-PCR检测PAFR基因表达。使用原代野生型小鼠皮质神经元细胞培养系统,将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分为空白对照组、PAF组和PAF+拮抗剂组,应用碘化物/钙黄绿素染色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血侧的大鼠皮质在缺血再灌注后3h、6h、12h PAF含量(单位为ng/g)分别为13·71±1·23、17·90±1·14和17·89±1·54;PAFR基因表达(单位为密度)分别为0·5892±0·1222、2·0512±0·1519、2·0168±0·1653,缺血再灌注6h、12h组缺血侧皮质PAF含量及PAFR基因表达与缺血对侧、再灌注3h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在进一步的体外小鼠皮质神经元细胞培养中,PAF组、PAF+受体拮抗剂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1·92±1·39)%和(18·94±1·18)%,与空白对照组[(10·23±0·59)%]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PAF+受体拮抗剂组细胞凋亡率与PAF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结论缺血性神经损伤作用是由PAF及其受体介导,用PAFR拮抗剂进行干预,对缺血缺氧性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3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血小板活化因子通过N-甲基-D-天(门)冬氨酸/突触后密度蛋白93途径致神经元损伤 [J].
徐运 ;
王岚 ;
黄嵘 ;
王翀 ;
管得宁 ;
王中原 ;
朱琳 ;
陶元祥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5, (01) :13-15
[2]   血小板活化因子介导神经元损伤与天门冬氨酸信号通路的研究 [J].
徐运 ;
王岚 ;
管得宁 ;
王翀 ;
黄嵘 ;
朱琳 ;
陶元祥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4, (05) :339-341
[3]   沙土鼠及大鼠局部脑缺血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变化 [J].
方思伟 ;
李麟仙 ;
王子灿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9, (05)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