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

被引:24
作者
卫志宏
张利仙
杨四坤
吕兴菊
朱江
窦嘉顺
机构
[1] 中国大理洱海湖泊研究中心
关键词
洱海;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季节演替;
D O I
10.15928/j.1674-3075.2012.04.002
中图分类号
Q948.8 [水生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对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洱海常见浮游植物有7门、80属、115种;其中,蓝藻门24种,硅藻门16种,绿藻门65种,金藻门和隐藻门各2种,甲藻门和裸藻门各3种。春季以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直链藻(Melosira 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为优势种;夏季以直链藻、小环藻(Cyclotella sp.)、转板藻(Mougeotia sp.)、尖尾蓝隐藻、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乌龙藻(Woronichinia sp.)为优势种;秋季以乌龙藻、游丝藻(Planctonema lauterbornii)为优势种;冬季以游丝藻、水华束丝藻(Aphanizonmenon flos-aquae)、钝脆杆藻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低,最高值出现在11月,达5 899.17×104个/L,最低值出现在2月,为339.21×104个/L。与历史资料相比,近年来洱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降低,蓝藻水华优势种由鱼腥藻转变为微囊藻和乌龙藻,绿藻门细胞数量占浮游植物细胞总数量的比例持续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洱海流域沿岸带石质基质上周丛藻类群落研究 [J].
兰波 ;
向贤芬 ;
贾延亭 ;
蒋金辉 ;
杨劭 .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11) :1881-1887
[2]   2008-2010年洱海水质及藻类初步分析 [J].
文红星 ;
马根连 .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 36 (11) :44-48
[3]   洱海流域富营养化成因及教训 [J].
宋岸 ;
肖举强 .
广东化工, 2010, 37 (08) :133-134
[4]   水华蓝藻复苏的研究进展与水华预测 [J].
孔繁翔 ;
曹焕生 ;
谭啸 .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0, 2 (01) :1-4
[5]   我国淡水水华蓝藻-束丝藻属新记录种 [J].
吴忠兴 ;
虞功亮 ;
施军琼 ;
李仁辉 .
水生生物学报, 2009, 33 (06) :1140-1144
[6]   洱海夏秋季蓝藻种群动态变化及水华成因分析 [J].
王芸 .
大理学院学报, 2008, 7 (12) :39-42
[7]   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J].
沈会涛 ;
刘存歧 .
湖泊科学, 2008, (06) :773-779
[8]   洱海鱼腥藻优势种的形态鉴定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J].
潘晓洁 ;
常锋毅 ;
康丽娟 ;
李根保 ;
卫志宏 ;
沈银武 ;
刘永定 .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8, (03) :229-234
[9]   中国淡水微囊藻属常见种类的分类学讨论——以滇池为例 [J].
虞功亮 ;
宋立荣 ;
李仁辉 .
植物分类学报, 2007, (05) :727-741
[10]   洱海富营养化探析及防治建议 [J].
李杰君 .
湖泊科学, 2001, (02) :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