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中国地面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14
作者
闫冠华 [1 ,2 ]
李巧萍 [3 ]
邢超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3]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地面气温; 变化特征;
D O I
10.13878/j.cnki.jnuist.2011.01.004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20多个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IPCC AR4)的全球气候模式,在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和SRES B1、A1B和A23种排放情景下进行数值集合分析,结果表明未来中国大陆的气温变化有着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21世纪,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至2099年平均增温范围为2.5~4.9℃,高于全球平均值.冬季升温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年较差呈减小趋势.21世纪前期,变暖预估值受排放情景假设或模式敏感性的影响较小,不同排放情景和不同模式之间的预估结果一致,中国大陆平均增温范围为0.88~0.92℃,21世纪中期以后这种差异逐渐增大,增暖范围为2.44~4.28℃.相对于1980-1999年平均气候场,中国大陆平均升温值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达到2℃,此后,A1B及A2情景下中国大陆气温快速升高,在21世纪60年代末达到或超过3℃,但区域差异明显,升温值达2℃的时间由北至南在不同排放情景下相差10~30a,东北、西北地区将成为未来受气温升高影响最为敏感的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中国地区1~3℃变暖的集合预估分析 [J].
姜大膀 ;
张颖 ;
孙建奇 .
科学通报, 2009, 54 (24) :3870-3877+3791
[2]   13个IPCC AR4模式对中国区域近40a气候模拟能力的评估 [J].
刘敏 ;
江志红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9, 32 (02) :256-268
[3]   7个IPCC AR4模式对中国地区极端降水指数模拟能力的评估及其未来情景预估 [J].
江志红 ;
陈威霖 ;
宋洁 ;
王冀 .
大气科学, 2009, 33 (01) :109-120
[4]   IPCC关于水资源风险的评估综述 [J].
刘奇勇 ;
郑景云 ;
葛全胜 .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2) :14267-14270
[5]   IPCC AR4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模拟性能评估 [J].
孙颖 ;
丁一汇 .
气象学报, 2008, (05) :765-780
[6]   IPCC-AR4模式对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的情景预估 [J].
江志红 ;
张霞 ;
王冀 .
地理研究, 2008, (04) :787-799
[7]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季风降水模拟的检验 [J].
张莉 ;
丁一汇 ;
孙颖 .
大气科学, 2008, (02) :261-276
[8]   Detection,Causes and Projection of Climate Change over China:An Overview of Recent Progress [J].
丁一汇 ;
任国玉 ;
赵宗慈 ;
徐影 ;
罗勇 ;
李巧萍 ;
张锦 .
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 2007, (06) :954-971
[9]   气候变化影响的最新认知 [J].
林而达 ;
吴绍洪 ;
戴晓苏 ;
刘洪滨 ;
刘春蓁 ;
高庆先 ;
李从先 ;
包满珠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125-131
[10]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 [J].
秦大河 ;
陈振林 ;
罗勇 ;
丁一汇 ;
戴晓苏 ;
任贾文 ;
翟盘茂 ;
张小曳 ;
赵宗慈 ;
张德二 ;
高学杰 ;
沈永平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2) :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