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秽语的污名化传播及其伦理困境

被引:12
作者
陈文敏
机构
[1]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网络秽语; 污名化传播; 语言伦理; 公共交往;
D O I
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16.06.016
中图分类号
H136 [现代词汇];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050302 ;
摘要
与传统秽语的"污名"相较而言,"网络秽语"的语言传播从"污名"走向"自污"与"互污",成为交际网语中的极端现象。就传播主体而言,施污者与受污者呈现融合之势;就传播表征而言,有风格标出、仪式抵抗、泛污名化的特征;就其传播效果而言,有助于社会情绪的泄洪,却致使社群的精神矮化、身份降维,并映射出社会断裂、信任缺失与共识漂移的社会现状。网络秽语的"去污",是网络亚文化引导、公共交往伦理建设的重要维度,有助于和谐社会关系的缔结。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污名研究:概念、理论和模型的演进 [J].
郭金华 .
学海, 2015, (02) :99-109
[3]   文化符号学中的“标出性” [J].
赵毅衡 .
文艺理论研究, 2008, (03) :2-12
[4]  
网络化的后果.[M].唐魁玉;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  
污名.[M].(美) 戈夫曼; 著.商务印书馆.2009,
[6]  
新编语用学概论.[M].何自然; 冉永平; 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  
符号的角逐.[M].南帆等; 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8]  
西方文论讲稿.[M].赵一凡;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9]  
科学哲学问题研究.[M].王巍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  
时代的精神状况.[M].(德)卡尔·雅斯贝斯(KarlJaspers)著;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