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的建立及其抗病特性

被引:25
作者
黄永春 [1 ,2 ]
艾华水 [1 ]
潘忠诚 [1 ]
陈锚 [1 ]
翁少萍 [1 ]
何建国 [1 ]
李色东 [3 ]
机构
[1]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3] 广东湛江恒兴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家系; 选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68.22 [虾的养殖];
学科分类号
090801 ;
摘要
2002—2007年在人工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基础上进行一代个体选育(G1)后,对凡纳滨对虾连续进行4代家系选育,共建立120个抗WSSV家系,感染实验结果显示,G2~G5选育家系对虾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57%±9.83%,8.66%±11.52%,9.52%±8.84%和13.79%±12.86%;G2~G5选育家系对虾平均成活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77、1.40、0.97和0.87。根据每个家系对虾的成活情况每个世代可分为敏感、中等抗性和高抗性家系,G2~G5敏感家系在各代选育家系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分别占76.5%、55.2%、51.4%和33.3%,抗病成活率分别为0.44%±1.09%、0.78%±1.70%、2.27%±2.76%和2.44%±3.09%,感染WSSV后2~3 d出现1个急性死亡高峰;中等抗病家系在各代选育家系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分别占0、20.7%、31.1%和38.5%,抗病成活率分别为0、9.08%±1.46%、10.7%±1.41%和11.36%±3.30%,感染WSSV后出现2个死亡高峰,第1死亡高峰值大于第2高峰;高抗家系在各代选育家系中的比例逐年上升(G4除外),分别占23.5%、24.1%、17.1%和28.2%,抗病成活率分别为22.23%±5.21%、22.70%±12.30%、24.45%±6.56%和28.98%±8.09%,感染WSSV后出现2个死亡高峰,第1死亡高峰值小于第2高峰。经连续的定向选育,对虾抗病性状一代比一代强,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性能,特别是高抗对虾不仅死亡率低且其死亡高峰推迟2~3 d,延缓了对虾WSSV暴发的时间,但是每代每尾对虾平均产卵量逐年下降。
引用
收藏
页码:359 / 36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的抗病与生长特性 [J].
黄永春 ;
艾华水 ;
殷志新 ;
黄仙德 ;
李色东 ;
翁少萍 ;
何建国 .
台湾海峡, 2011, 30 (03) :412-418
[2]   凡纳滨对虾快速生长家系选育的初步研究 [J].
梁华芳 ;
杜国平 ;
黄海立 ;
吴灶和 ;
叶富良 ;
邱德全 ;
孙成波 .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1, 31 (03) :12-15
[3]   第四代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的抗病及免疫特性研究 [J].
黄永春 ;
艾华水 ;
殷志新 ;
黄仙德 ;
李色东 ;
翁少萍 ;
何建国 .
水产学报, 2010, 34 (10) :1549-1558
[4]   凡纳滨对虾全同胞家系的建立及生长比较 [J].
张吕平 ;
吴立峰 ;
沈琪 ;
杜少波 ;
胡超群 .
水产学报, 2009, 33 (06) :932-939
[5]   凡纳滨对虾的选育与家系的建立 [J].
陈锚 ;
吴长功 ;
相建海 ;
黄皓 ;
刘小林 ;
刘翠红 ;
何建国 ;
孙成波 .
海洋科学, 2008, 32 (11) :5-8+55
[6]   关于贝类遗传改良几个问题的讨论 [J].
张国范 ;
刘晓 .
水产学报, 2006, (01) :130-137
[7]   中国对虾健康养殖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J].
王清印 ;
杨丛海 .
中国水产, 2005, (01) :21-24
[8]   养殖对虾新品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J].
高冬梅 ;
李健 ;
王清印 .
中国水产科学, 2002, (04) :375-378+374
[9]   中国对虾抗病群体选育的初步研究 [J].
张庆文 ;
刘萍 ;
王伟继 ;
孔杰 ;
王清印 .
海洋水产研究, 2002, (02) :53-57
[10]   应用大规模家系选育技术促进辽宁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J].
李鸿鸣 ;
孙效文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1)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