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生态畜牧业政策效应与评价研究

被引:14
作者
何在中 [1 ,2 ]
应瑞瑶 [1 ]
沈贵银 [2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关键词
生态保护; 畜牧业; 政策评价; 层次分析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3 [畜牧业、饲养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国家对草原生态特别是西部牧区的生态保护高度重视,相应出台草原生态奖补等措施,打破了西部牧区传统畜牧业生产中人、草、畜的要素安排模式。如何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新常态"下,实现西部牧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的协调统一,已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为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青海省从2008年开始在牧区六州试点开展了生态畜牧业建设,实现了牧区外部性的内部化从而形成牧区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功能协调发展。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就青海省2008-2010年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效益构建AHP评价模型。建模过程中,将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效应评价分成三个层次;将政策效应评价指标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等三个方面,具体包括畜牧业产值、种羊场能繁母畜数、种牛场能繁母畜数、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牧业收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中农村牧区存款、牧区县定居牧户数、草原建设人工种草当年新种面积、草原建设围栏草场面积等9个细化指标。通过模型分析显示,2008-2010年生态畜牧业政策效应评价排序结果为:12010年0.643 0,22009年0.220 1,32008年0.136 9;2010年和2009年政策效应均优于2008年政策效应,2010年政策效应最佳。模型分析得出的政策含义主要有:生产发展、生态好转、牧民持续增收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174 / 17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围栏效应”:产权分割与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J]. 曾贤刚,唐宽昊,卢熠蕾.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02)
[2]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绩效评价——基于青海藏区55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 [J].
张智贝 ;
李双元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0 (01) :108-113
[3]   高原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青海个案 [J].
李双元 ;
刘成玉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4 (11) :110-113
[5]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中国环境管理体制设计 [J].
宋国君 ;
金书秦 ;
傅毅明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02) :154-159
[6]   草原治理:如何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 [J].
杨理 .
中国农村经济, 2007, (12) :62-67
[7]   关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考 [J].
刘学剑 .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1, (01) :15-16
[8]  
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研究[D]. 陈海燕.中国农业大学. 2014
[9]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颜景辰, 2008
[10]  
中国草原改良与牧区发展问题研究报告[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宋洪远主编,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