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血管新生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被引:18
作者
刘小雨 [1 ]
王行宽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中医科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临床医学中心
[2] 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
新生血管化; 中医药疗法; 细胞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59 [现代医学内科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506 ;
摘要
目的:综述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性血管新生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1994-01/2005-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血管生成、中医药”,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论著全文。纳入标准:有关促血管形成的中医治则、中药复方、单味药、针灸的治疗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综述文献(或个案、短篇报道等)。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15篇有关促血管形成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方面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42篇符合研究要求。资料综合:①促血管新生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中医从以下治法做了一些有益尝试:芳香温通、益气强心;益气柔肝疏肝、通络止痛;益气活血、祛瘀生新;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搜风通络、破痰散结;补脾升清、祛痰化浊、温阳补肾;活血化瘀、养血生血;驱风、镇静、安神;针刺研究也应用了活血通络、理气止痛、清脑开窍、调和气血、舒筋活络等治法。②促血管新生在生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主要为补肾为主的中药复方。③其他(溃疡、炎症、创伤)方面:主要治法有活血生肌,托毒生肌,理气通下、疏肝清热解毒、益气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结论:中医药在治疗严重缺血性疾病方面有一定潜力,“促血管新生”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心脑血管及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等方面,治法多以益气活血通络,补肾生血为主。但在疗效方面的深入还远远不够,如能整和中医药资源并优化组合,研究出血管新生效果疗效突出的中医药疗法将成为外周用药在治疗性血管新生领域的希望。
引用
收藏
页码:1918 / 192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26种活血化瘀中药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 [J].
王淑美 ;
徐晓玉 ;
陈伟海 ;
季业伟 ;
叶兰 .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6, (03) :401-403+407
[2]   从肝治心方促血管生成作用及其对缺血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g1蛋白表达的调节 [J].
刘小雨 ;
李国菁 ;
张鹏 ;
王行宽 .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23) :76-80
[3]   黄酮、皂苷类中药对促心肌梗死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及相关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J].
王振涛 ;
韩丽华 ;
朱明军 ;
张淑娟 ;
曹生海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04) :305-307
[4]   当归多糖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血管生成素表达的影响 [J].
胡晓琴 ;
廖维靖 ;
杨万同 ;
江城 ;
周琴 ;
程明高 ;
毕博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03) :204-206+230
[5]   保心汤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影响 [J].
邢之华 ;
易亮 ;
刘卫平 ;
李霞玲 ;
张宗綮 .
中国康复, 2006, (01) :21-22
[6]   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大鼠脑皮质血管新生和皮层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J].
梅爱农 ;
王珏 ;
湛彦强 ;
张苏明 ;
姜亚平 .
实用医学杂志, 2006, (03) :267-270
[7]   桃红四物汤干预骨痂微血管新生及VEGF表达的实验研究 [J].
熊辉 ;
左亚杰 ;
丁志高 ;
杨腊平 ;
何欣 ;
谭新华 .
中国医师杂志, 2004, (02) :195-197
[8]   从肝治心组方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影响 [J].
刘小雨 ;
王行宽 ;
杨孝芳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4, (01) :17-20
[9]   心痛治肝法(心痛灵Ⅱ号)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脂代谢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J].
王建湘 ;
王行宽 ;
尹树忠 .
中国中医急症, 2003, (05) :392-393+386
[10]   补肾复方调控更年期大鼠卵巢功能的实验研究 [J].
张晓金 ;
归绥琪 ;
徐丛剑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9) :2044-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