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西班公湖斑岩铜矿带成矿斑岩地球化学及Pb、Sr、Nd同位素特征

被引:64
作者
辛洪波 [1 ]
曲晓明 [1 ]
王瑞江 [1 ]
刘鸿飞 [2 ]
赵元艺 [1 ]
黄玮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Pb、Sr、Nd同位素; 班公湖铜矿带;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9.06.013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对班公湖铜矿带2个具有代表性的斑岩铜矿床——多不杂铜矿床和尕尔穷铜矿床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和Pb、Sr、Nd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与冈底斯铜矿带相比,该铜矿带含矿斑岩大离子不相容元素的富集程度相对减弱,而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的亏损程度明显减轻,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减弱,且具有Eu的弱正异常,岩石在氧化性上更强一些;从Pb、Sr、Nd同位素特征来看,班公湖铜矿带含矿斑岩更富含放射性成因铅,143Nd/144Nd比值明显降低,其源区更接近印度洋沉积物区域,表明该铜矿带含矿斑岩的岩浆源区更浅,有更多的地壳物质加入;班公湖铜矿带含矿斑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属于活动大陆边缘区域,而冈底斯铜矿带明显偏离了活动大陆边缘区域,表明班公湖斑岩铜矿带形成于碰撞后地壳隆升阶段,而冈底斯铜矿带则形成于碰撞后地壳伸展阶段。
引用
收藏
页码:785 / 79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床辉钼矿Re-Os和锆石U-Pb SHRIMP测年及地质意义 [J].
佘宏全 ;
李进文 ;
马东方 ;
李光明 ;
张德全 ;
丰成友 ;
屈文俊 ;
潘桂棠 .
矿床地质, 2009, 28 (06) :737-746
[2]   西藏多不杂超大型富金斑岩铜矿的蚀变-矿化特征及高氧化成矿流体初步研究 [J].
李光明 ;
李金祥 ;
秦克章 ;
张天平 ;
肖波 .
矿床地质, 2006, 25(S1) (S1) :411-414
[3]   藏西班公湖斑岩铜矿带的形成时代与成矿构造环境 [J].
曲晓明 ;
辛洪波 .
地质通报, 2006, (07) :792-799
[4]   冈底斯铜矿带含矿斑岩的40Ar/39Ar年龄及地质意义 [J].
曲晓明 ;
侯增谦 ;
李振清 .
地质学报, 2003, (02) :245-252
[5]   冈底斯斑岩铜矿(化)带: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 [J].
曲晓明 ;
侯增谦 ;
黄卫 .
矿床地质, 2001, (04) :355-366
[6]  
Melt components derived from a subducted slab in late orogenic ore-bearing porphyries in the Gangdese copper belt,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J] . Xiaoming Qu,Zengqian Hou,Youguo Li.LITHOS . 2004 (3)
[7]  
Tectonics of Western Tibet, between the Tarim and the Indus[J] . Ph. Matte,P. Tapponnier,N. Arnaud,L. Bourjot,J.P. Avouac,Ph. Vidal,Liu Qing,Pan Yusheng,Wang Yi.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1996 (3)
[8]  
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 .2 西藏地质矿产局. 地质出版社 .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