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海新生代的构造运动

被引:24
作者
林长松
初凤友
高金耀
谭勇华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南海; 新生代; 构造运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1 [海洋地质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白垩纪末和新生代之交的构造运动揭开了新生代南海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序幕,自此之后整个南海的地壳开始进入总体受张性背景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以张性沉降为主要特征的地质发展时期.七次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具有多旋回、周期性振荡式发生的特点,其中尤以白垩纪末和老第三纪初、晚始新世和中渐新世及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之间的三次构造运动表现最为强烈,形成了南海最为重要的三个区域性构造界面.南海地壳运动是欧亚、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亚三大板块相互作用效应的结果和缩影,是跨越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亚两大板块更大范围的岩石圈和软流圈流动(运动)方向、速度和强度的周期性振荡式改变所导致的.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南海北部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征 [J].
林长松 ;
高金耀 ;
虞夏军 ;
叶芳 ;
谭勇华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 (04) :81-86
[2]   南海海盆扩张成因质疑 [J].
林长松 ;
虞夏军 ;
何拥华 ;
谭勇华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 (01) :67-76
[3]   南海南部海域新生代万安运动的构造意义及其油气资源效应 [J].
姚伯初 ;
万玲 ;
刘振湖 ;
吴能友 ;
曾维军 ;
李唐根 ;
方念乔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01) :69-77
[4]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沉积充填演化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J].
钟志洪 ;
王良书 ;
李绪宣 ;
夏斌 ;
孙珍 ;
张敏强 ;
吴国干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01) :29-36
[5]   南海前新生代基底与东特提斯构造域 [J].
刘海龄 ;
阎贫 ;
张伯友 ;
丘学林 ;
夏斌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01) :15-28
[6]   南海区域构造沉降特征 [J].
吴能友 ;
曾维军 ;
宋海斌 ;
周祖翼 ;
杜德莉 ;
万玲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3, (01) :55-65
[7]   南海西南海盆地震反射特征及其形成时代 [J].
刘金萍 ;
阎贫 ;
赵明辉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3, (01) :67-72
[8]   南沙海域区域地质构造 [J].
金庆焕 ;
李唐根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0, (01) :1-8
[9]  
南海西南部地震层序的时代分析[J]. 吴进民,杨木壮.南海地质研究. 1994(00)
[10]   南海东沙隆起及其周围坳陷的地质演化 [J].
李德生 ;
姜仁旗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9, (06) :737-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