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栽培条件下稻谷粒型和粒重的相关分析及其QTL定位

被引:21
作者
郭咏梅 [1 ]
穆平 [2 ]
刘家富 [3 ]
李自超 [2 ]
卢义宣 [1 ]
机构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2]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
[3]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关键词
水稻; 粒型; 粒重; 加倍单倍体群体(DH系);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 水、旱栽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解水、旱栽培条件下水稻粒形和粒重的表型及QTL变化,以陆稻品种IRAT109和水稻品种越富构建的双单倍体群体为材料,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粒重及长宽比在水、旱栽培条件下的相关性,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结果表明,水、旱条件下,粒长与长宽比和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宽与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粒重极显著正相关,4个性状在水、旱条件间相关性都达极显著正相关。其中粒长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817,粒宽的相关系数最低,为0.457。表明粒长受水分影响最小而粒宽受水分影响较大。粒重、长宽比介于二者之间。两种条件下共检测到14个QTLs,分布于水稻15、、67、、10和12染色体上,其中控制粒长的5个,LOD值为1.93~5.11,贡献率为5.97%28.85%;控制粒宽的1个,LOD值为2.39,贡献率为12.76%;控制长宽比的3个,LOD值为2.08~4.60。贡献率为7.78%21.89%;控制粒重的5个,LOD值为2.68~9.45,贡献率为4.1%14.8%。其中控制粒长的qGL-5及控制粒重的qGWt-1 a和qGWt-1b在水、旱条件下均能检测到,在抗旱育种中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籽粒性状。QTL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表型分析结果,粒宽相对易受土壤水分影响,粒长、粒重和长宽比,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遗传比较稳定。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不同环境条件下稻谷粒形数量性状的QTL分析 [J].
张光恒 ;
张国平 ;
钱前 ;
徐律平 ;
曾大力 ;
滕胜 ;
包劲松 .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01) :18-24
[2]   水稻粒型和粒重的QTL定位分析 [J].
林荔辉 ;
吴为人 .
分子植物育种, 2003, (03) :337-342
[3]   土壤条件对优质食用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J].
戴平安 ;
周坤炉 ;
黎用朝 ;
刘进明 ;
张玉烛 ;
马国辉 ;
易国英 .
中国水稻科学, 1998, (S1) :51-57
[4]   籼粳杂交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研究 [J].
陈建国 ;
朱军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8, (04) :1-7
[5]   籼稻粒形及产量性状的加性相关和显性相关分析 [J].
石春海 ;
申宗坦 .
作物学报, 1996, (01) :36-42
[6]   应用RFLP图谱定位分析籼稻粒形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J].
林鸿宣,闵绍楷,熊振民,钱惠荣,庄杰云,陆军,郑康乐,黄宁 .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04) :1-7
[7]   土壤水分对水稻产量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J].
杨建昌 ;
朱庆森 ;
王志琴 .
作物学报, 1995, (01) :110-114
[8]  
QTL mapping of grain quality traits from the interspecific cross Oryza sativa × O. glaberrima[J] . G. Aluko,C. Martinez,J. Tohme,C. Castano,C. Bergman,J. H. Oard.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2004 (3)
[9]  
Genetic bases of appearance quality of rice grains in Shanyou 63, an elite rice hybrid[J] . Y. F. Tan,Y. Z. Xing,J. X. Li,S. B. Yu,C. G. Xu,Qifa Zhang.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2000 (5-6)
[10]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analysis for rice panicle and grain characteristics[J] . E. D. Redo?a,D. J. Mackill.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98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