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沉积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

被引:45
作者
梅冥相
高金汉
孟庆芬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席底构造; 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 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 有意义的概念演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 [历史地质学、地层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发育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的沉积底被形象地称为席底,在席底上由于微生物席的发育使沉积物富黏性而抗水流改造,并在沉积面和沉积层内形成一系列奇形怪状的原生沉积构造,如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微生物席碎片、纺锤状或次圆状收缩裂缝等等,这些构造都归为席底构造;与席底相对应,那些不发育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的沉积面则称为混合底,在混合底上单个沉积颗粒受到水流剪切与变形作用的改造而形成诸如正常波痕等原生沉积构造,这些沉积构造则归为混合底构造。席底和席底构造的概念很重要,用来专指微生物沉积作用的产物而区别于混合底和混合底构造。从沉积学概念的演变方面分析,混合底构造就是1964年Pettijohn和Potter所定义的原生沉积构造,他们曾经将其归为4大类并且沿用至今;席底构造也就是微生物形成的(或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由于其在形成机理和形态上与Pettijohn和Potter所定义的原生沉积构造存在较大的区别,Noffke 2001年认为其应该具有合适的分类位置,所以就将席底构造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并纳入Pettijohn和Potter 1964年的原生沉积构造的分类体系之中。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概念的演变表明了万能的微生物在沉积作用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沉积学家对微生物沉积作用认识的深入。这些相关的沉积构造及其所形成的席底,就像叠层石(被当作正生长原生沉积构造)一样在前寒武纪地层之中较为普遍。随着后生动物的大规模出现而造成的寒武纪“农艺革命”(Agronom ic revolution)的开始,显生宙的席底及其相关的席底构造多出现在那些不适宜后生动物居住的地方并大多被混合底及其相关的混合底构造所替代;因此,与微生物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除熟知的叠层石以外,在席底上发育的一系列原生沉积构造,由于其具有特别的指相意义并有助于古环境重塑而被很自然地归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该类构造由于其在前寒武纪的普遍性和显生宙的局限分布性,特别是在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的灾难性泛滥,对于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是近年来沉积学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较为重要的基本概念。根据这一重要概念,对前寒武纪地层中一些常常被认为是遗迹化石、长期以来存在的“臼齿状构造谜”(Molar-tooth structure en igm a)等奇形怪状的沉积构造的成因以及从前寒武纪到显生宙地层中均有分布的特殊的纹理化构造等,将会得到一些更加合理的认识;另一方面,关于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表层生物变化与沉积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会发现更多的新问题而得到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413 / 42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上扬子区下寒武统的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J].
梅冥相 ;
张丛 ;
张海 ;
孟晓庆 ;
陈永红 .
现代地质, 2006, (02) :195-208
[2]   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高于庄组臼齿状构造的层序地层位置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 [J].
梅冥相 .
古地理学报, 2005, (04) :437-447
[3]   上扬子区下古生界层序地层格架的初步研究 [J].
梅冥相 ;
马永生 ;
邓军 ;
张海 ;
孟晓庆 ;
陈永红 ;
聂瑞贞 ;
张从 .
现代地质, 2005, (04) :551-562
[4]   中国沉积学的今后发展:若干思考与建议 [J].
孙枢 .
地学前缘, 2005, (02) :3-10
[5]   滇黔桂地区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层序地层序列及沉积盆地演化 [J].
梅冥相 ;
李仲远 .
现代地质, 2004, (04) :555-563
[6]   滇黔桂盆地及邻区泥盆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古地理背景 [J].
梅冥相 ;
曾萍 ;
初汉明 ;
刘智荣 ;
李东海 ;
孟庆芬 ;
易定红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 (04) :546-554
[7]   黔桂地区泥盆系层序地层格架及相对海平面变化 [J].
梅冥相 ;
高金汉 ;
李东海 ;
孟庆芬 ;
易定红 .
沉积学报, 2003, (02) :297-306
[8]   天津蓟县中新元古代沉积层序的初步研究——前寒武纪(1800~600Ma)一级层序划分及其与显生宙的一致性 [J].
梅冥相 ;
周洪瑞 ;
杜本明 ;
罗志清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0, (04) :47-59
[9]   关于建立中国寒武纪年代地层系统的建议 [J].
彭善池 ;
周志毅 ;
林天瑞 .
现代地质, 1999, (02) :122-122
[10]   河北兴隆中、上元古界旋回层序初步研究 [J].
梅冥相 ;
李志忠 ;
白志达 ;
徐德斌 .
地层学杂志, 1998, (02) :23-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