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生活:分道扬镳的合作者——以各类“公祭大典”“文化旅游节”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10
作者
施爱东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关键词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新节日; 祭祖; 造神运动; 性质世界; 意义世界;
D O I
10.16564/j.cnki.1003-2568.2008.01.013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1985年以来,举国上下突然兴起一大批"文化旅游节",当这些新兴节日逐渐退潮的时候,突然又刮起一股"公祭"风潮。这些举措遭到了猛烈批评,被指斥为制造虚假文化记忆、糟蹋文化、对人民群众与子孙后代不负责任。而如果我们站在地方经济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这些"虚假的"文化活动各有其可取之处。正是地方精英们所生产的那些非理性的"、没文化的"新传说,为地方经济带来了直接的利益,且迅速为当地民众所接受。学术成果永远只能是具体专业中的部分真理,若是用以指导生活,必将顾此失彼。生活只是学术的观察对象、描述对象,而不是批评对象。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89+121 +12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仪式政治: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孙中山的祭祀典礼 [J].
田海林 ;
李俊领 .
史学月刊, 2007, (04) :29-38
[2]   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重新解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 [J].
吕微 .
民间文化论坛, 2006, (03) :15-24
[3]   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寓意 [J].
赵轶峰 .
东北师大学报, 2006, (02) :46-53
[4]   还有多少“文化节”在劳民伤财 [J].
淡文节 .
红旗文稿, 2003, (24) :11-11
[5]   旅游文化不能成为“伪”文化的保护伞 [J].
于庆新 .
人民音乐, 2003, (10) :10-10
[6]   哲学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哲学 [J].
陈正夫 .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1) :33-39
[7]  
中国上古祭祀文化[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傅亚庶著, 2005
[8]  
商周祭祖礼研究[M]. 商务印书馆 , 刘源著, 2004
[9]  
文化论[M]. 华夏出版社 , (英)马凌诺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著, 2002
[10]  
顾颉刚年谱[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顾潮编著,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