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21”特大暴雨不同集合预报方案的对比试验

被引:38
作者
李俊 [1 ]
杜钧 [2 ]
刘羽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2]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国家环境预报中心
关键词
北京“7.21”暴雨; 集合预报; 初值扰动; 多物理过程; 随机物理扰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7.6 [降水预报];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采用6套扰动方案(初值、多物理、3组随机物理和初值与随机物理的混合)对2012年7月21日("7.21")北京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集合降水预报试验,检验了不同方案的集合平均预报、集合区间预报和概率预报较控制预报改进的相对程度,分析了它们对该过程时空不确定性的预报能力、不同扰动方法的离散度贡献以及不同尺度扰动对预报误差的贡献等。结果表明:(1)所有集合方案特别是初值扰动、多物理和混合扰动的集合预报相对控制预报在暴雨强度和位置上都有较显著的改进,并为用户决策提供了包括预报不确定性在内的更多预报信息。(2)3组随机物理产生的集合预报离散度很相似,都远小于初值扰动和多物理方案产生的离散度,并且主要集中在强降水中心附近,因此在初值扰动的基础上加入随机扰动,可以提高强降水中心的离散度,但对强降水中心以外的地区作用甚微;尺度分析进一步表明随机物理产生的离散度贡献主要集中在较小尺度上(<320 km),在更小的尺度上(<160 km)它甚至可以与初值和多物理扰动的贡献相当,而初值扰动和多物理过程的贡献可以比随机物理过程多延伸400—500 km直到较大的尺度(如>1000 km),其中多物理过程在较小尺度上(<100 km)可比初值扰动贡献更大,并且能部分消除预报系统偏差。(3)所有集合扰动方案所产生的离散度尺度谱都与实际预报误差尺度谱分布一致,即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减小,但在幅度上都小于预报误差(离散度不够大),并且这种差异随着空间尺度的减小而加速增大,在小尺度上相差甚大。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71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集合预报方法在暴雨研究和预报中的应用 [J].
杜钧 ;
李俊 .
气象科技进展, 2014, (05) :6-20
[2]  
预报异常极端高影响天气的“集合异常预报法”:以北京2012年7月21日特大暴雨为例[J]. 杜钧,Richard H.GRUMM,邓国.大气科学. 2014(04)
[3]   降水偏差订正的频率(或面积)匹配方法介绍和分析 [J].
李俊 ;
杜钧 ;
陈超君 .
气象, 2014, 40 (05) :580-588
[4]  
Using a mesoscale ensemble to predict forecast error and perform targeted observation[J]. DU Jun,LI Jun,YU Rucong,CUI Chunguang.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4(01)
[5]   导致“7.21”特大暴雨过程中水汽异常充沛的天气尺度动力过程分析研究 [J].
廖晓农 ;
倪允琪 ;
何娜 ;
宋巧云 .
气象学报, 2013, 71 (06) :997-1011
[6]   北京“7.21”特大暴雨环流形势极端性客观分析 [J].
赵洋洋 ;
张庆红 ;
杜宇 ;
江漫 ;
张季平 .
气象学报, 2013, 71 (05) :817-824
[7]   “7·21”北京特大暴雨的预报问题 [J].
陶祖钰 ;
郑永光 .
暴雨灾害, 2013, 32 (03) :193-201
[8]   北京“7.21”暴雨雨团的发生和传播机理 [J].
陈明轩 ;
王迎春 ;
肖现 ;
高峰 .
气象学报, 2013, 71 (04) :569-592
[9]   北京“7.21”暴雨过程中变形场引起的锋生与倾斜涡度发展诊断分析 [J].
李娜 ;
冉令坤 ;
周玉淑 ;
高守亭 .
气象学报, 2013, 71 (04) :593-605
[10]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 [J].
孙建华 ;
赵思雄 ;
傅慎明 ;
汪汇洁 ;
郑淋淋 .
大气科学, 2013, 37 (03) :70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