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概念的反思:以“识别”要件为中心

被引:7
作者
李黎
机构
[1]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 识别; 身份; 定向广告; 间接识别; 标识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309 [安全保密];
学科分类号
081201 ; 0839 ; 1402 ;
摘要
定向广告技术大行其道,引发了对IP地址、Cookie和IMEI号等标识符是否是个人信息的争议.产生争议的根源在于个人信息"识别"要件的模糊.识别可以分为"物理识别"和"虚拟识别"2类.虚拟识别是"识别"要件的应有之义.其次,识别有"识别身份"与"唯一标识"2种解释路径.采取唯一标识的解释路径有利于提供清晰的适用标准,与匿名化制度中"重识别"的概念相统一并解决了"直接识别"存疑的困境.最后,个人信息可依据是否能够识别到物理世界中的特定自然人,划分为"现实身份信息"与"数字身份信息",并对现实身份信息采取更严格的保护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754 / 76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2]   警惕网络“信息茧房”效应 [J].
王妍 .
人民论坛, 2020, (11) :126-127
[3]   个人信息保护行政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J].
邓辉 .
信息安全研究, 2020, 6 (01) :79-84
[5]   个人信息列举式规范之审视 [J].
韩旭至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8, (04) :46-55
[6]   个人信息保护:从个人控制到社会控制 [J].
高富平 .
法学研究, 2018, 40 (03) :84-101
[7]   个人信息去身份的法理基础与规范重塑 [J].
金耀 .
法学评论, 2017, 35 (03) :120-130
[9]   隐私权概念的再界定 [J].
王利明 .
法学家, 2012, (01) :108-120+178
[10]   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J].
齐爱民 .
苏州大学学报, 2005, (02) :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