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质体反射率重建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22
作者
李荣西
张锡云
金奎励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中国矿业大学贵州贵阳,陕西西安,北京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镜质体反射率; 构造演化; 沉积盆地;
D O I
10.16461/j.cnki.1000-4734.2001.04.023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本文以渤海湾盆地为例 ,讨论通过定量研究镜质体反射率剖面资料来重建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曾经历过与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相对应的两次重要的构造抬升、剥蚀事件。估算的这两次构造抬升作用剥蚀的地层厚度分别平均约为 1 1 1 0m和 90 0m ,剥蚀速率分别为 35~82m/Ma和 8~ 1 7m/Ma。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不同地史时期古地温梯度不同 ,中生代古地温梯度 ( 4 .33~ 4 .6 7℃ / 1 0 0m)明显高于晚古生代 ( 3.4 9~3.92℃ / 1 0 0m)和新生代 ( 3.75~ 3.76℃ / 1 0 0m)以及现代地温梯度 ( 3.5~3.7℃ / 1 0 0m) ,这表明本区在中生代时曾出现过高热异常。镜质体反射率剖面回归参数 (热响应因子b)反映出渤海湾盆地在新生代沉降速度明显加大 ,此时控制盆地沉降作用的构造背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强烈的坳陷和断裂作用取代了晚古生代地台和中生代的断陷而成为本区最重要的构造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705 / 70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临清坳陷东部地温及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J].
蒋有录 ;
熊继辉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01) :8-12+113
[2]   有机质热演化与极低级变质作用 [J].
李荣西 .
地质科技情报, 1996, (03) :65-67
[3]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镜质体反射率与地热史 [J].
赵孟为 .
石油学报, 1996, (02) :15-23
[4]   胜利油区东营凹陷热史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J].
郭随平,施小斌,王良书,王捷,周光甲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6, (01) :32-36
[5]   划分成岩作用与埋藏变质作用的指标及其界线 [J].
赵孟为 .
地质论评, 1995, (03) :238-244
[6]  
斯塔赫煤岩学教程[M]. 煤炭工业出版社 , (联邦德国)斯塔赫(Stach, 1990
[7]  
地史学教程[M]. 地质出版社 , 王鸿祯等主编,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