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枇杷果酒色泽的若干因子分析与模型建立

被引:3
作者
何志刚
林晓姿
李维新
陆东和
潘少林
庄林歆
机构
[1] 福建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中心
[2] 福建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中心 福州
[3] 学士
[4] 副研究员
[5] 福州
关键词
枇杷果酒; 色泽; 因子分析; 建立模型;
D O I
10.13995/j.cnki.11-1802/ts.2005.06.010
中图分类号
TS262.7 [果酒、露酒];
学科分类号
082203 ; 083203 ;
摘要
以均匀设计法分别研究了汁液的热处理温度、时间和抗坏血酸(X1)、可溶性固形物(X2)、游离SO2(X3)、pH值(X4)、发酵容器充满系数(X5)对枇杷发酵果酒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果酒色泽与热处理温度显著相关,与热处理时间无显著相关;单独采用热处理,无法使果酒色泽达淡黄色的水平即色度小于5EBC;汁液改良后的pH值是影响枇杷果酒色泽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游离SO2浓度,汁液的酸度越高、游离SO2含量越大,则发酵停止时果酒的色泽越浅,色度越低;枇杷汁在制备过程添加抗坏血酸会使酒的陈酿过程色度增大,色泽加深;果酒的色泽与可溶性固形物、发酵容器充满系数无显著相关。陈酿45d后,果酒色度的倒数与影响因子的回归方程为:1/Y=0.6140-0.0614X1+0.0009X3-0.1316X4。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生姜蛋白酶对啤酒的澄清效果 [J].
唐晓珍 ;
黄雪松 ;
乔聚林 ;
陈义伦 ;
陈伟 .
食品工业科技, 2002, (08) :12-14
[2]   防止刺梨酒氧化褐变的探讨 [J].
吴惠芳,吴英华 .
酿酒科技, 1999, (01) :40-42
[3]   啤酒色度的形成与控制 [J].
左永泉 .
食品科学, 1997, (05) :29-31
[4]   高级芦柑酒酿造工艺研究 [J].
许香心 .
福建农学院学报, 1990, (03) :273-276
[5]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 科学出版社 , 唐启义, 2002
[6]  
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M]. -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等 编,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