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副溶血弧菌的分子鉴别与生长动力学模型比较

被引:6
作者
杨振泉
焦新安
机构
[1] 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分子鉴别; 生长动力学模型; 预测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78 [病原细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生长动力学特征,为建立海产品中Vp预测模型提供数据。方法应用PCR和RAPD方法对5株不同来源的Vp分离株进行了分子鉴别,并对不同菌株在适宜温度(37℃)和低温(15℃)下生长变化进行了测定,采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拟合细菌的生长曲线,求出不同菌株的生长动力学参数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4株食物中毒样品来源的Vp菌株基因型均为tl+tdh+trh-toxR+,1株海产品分离株为tl+tdh-trh-toxR+,筛选的随机引物P21可以将5株不同来源的Vp菌株分成5个不同的分子亚型,不同菌株37℃的世代时间在0.210~0.238h之间,延滞时间在1.705~1.849h之间,生长曲线没有显著差异(R2>0.995),应用预测模型求得各菌株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均方根偏差在0.110~0.452之间;而在15℃条件下测得不同Vp菌株世代时间在0.727~1.062h之间,延滞时间在10467~12552h之间,生长曲线具有较大的变异性(R2>0.938),其中菌株VP06003和VP06127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均方根偏差分别为1.425和1.318。结论不同分子亚型的Vp菌株具有不同的低温适应能力,在15℃下的生长动力学参数存在差异性,对预测模型的可信度具有一定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210 / 21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肠炎沙门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分型 [J].
杨振泉 ;
方维明 ;
杨智 ;
侯振宇 ;
焦新安 .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04) :457-459
[2]   对虾副溶血弧菌的风险评估 [J].
俞莺 ;
宁喜斌 .
现代食品科技, 2006, (03) :184-186+196
[3]   福建省零售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危险性评估 [J].
陈艳 ;
刘秀梅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6, (02) :103-108
[4]   冷藏大黄鱼不同细菌生长模型的比较 [J].
郭全友 ;
杨宪时 .
南方水产, 2005, (05) :48-53
[5]   波动温度下罗非鱼特定腐败菌生长动力学模型和货架期预测 [J].
许钟 ;
杨宪时 ;
郭全友 ;
肖琳琳 .
微生物学报, 2005, (05) :798-801
[6]   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 [J].
刘秀梅 ;
陈艳 ;
王晓英 ;
计融 .
卫生研究, 2004, (06) :725-727
[7]   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 [J].
赵志晶 ;
刘秀梅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3, (04) :341-345
[8]   食品微生物生长预测模型 [J].
徐天宇 .
食品科学, 1995, (01) :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