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1 条
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及其成矿效应初步分析
被引:22
作者:
王成善
唐菊兴
顾雪祥
陆彦
机构:
[1] 成都理工学院
[2] 西藏自治区地勘局
来源:
关键词:
喜马拉雅;
构造-成矿域;
成矿效应;
大陆动力;
深部过程;
资源潜力;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01.03.022
中图分类号:
P611 [矿床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 ,提出了全新的喜马拉雅构造 -成矿域概念。从大喜马拉雅构造域及其成矿效应出发 ,通过构造域对矿集区的控制作用、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深部过程与成矿效应的分析 ,从而较全面地评价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资源潜力和需要进一步工作的重要成矿带或矿集区。通过分析认为喜马拉雅构造 -成矿域内强烈的壳幔物质交换 ,下地壳翻天覆地的物质和流体交换 ,导致了在同一构造地质单元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超大型矿床的存在。并对多个重要矿床类型提出了更切合实际的观点 ,如西藏甲马铜钼银铅锌金多金属矿床属于矽卡岩 -斑岩复合型 ,云南羊拉铜钼金多金属矿床也属于矽卡岩 -斑岩复合型矿床等。在喜马拉雅构造域内形成的燕山晚期或喜马拉雅期矿床大多和大陆地壳深部复杂的动力学过程有关 ,所形成的矿床矿物组合及成矿元素组合复杂 ,特别是矿石中钴、银元素含量较高 ,许多矿床中银、钴已经作为主要成矿元素。最后明确提出了青藏高原主体及东缘重要矿集区的资源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46 / 152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