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辉钼矿中Re含量示踪来源的讨论

被引:32
作者
杨宗锋 [1 ]
罗照华 [1 ]
卢欣祥 [2 ]
程黎鹿 [1 ]
黄凡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
[3] 中国地质科学院
关键词
地质学; 辉钼矿; Re含量; 混合分布; 成矿物质来源; 共生矿物; 岩性;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11.04.006
中图分类号
P618.65 [钼];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对近年来国内已发表的744个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数据进行了汇总,发现所有样品辉钼矿中的Re含量具有混合分布的特征。按照岩性和共生矿物种类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辉钼矿中Re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与岩性和共生矿物种类存在密切的关系:长英质脉和花岗岩中辉钼矿的Re含量最低,几何平均值分别为7.41×10-6和7.99×10-6,多在n×10-6~n×10-5;矽卡岩中辉钼矿Re含量中等,几何平均值为58.1×10-6,多在n×10-5~n×10-4;碳酸岩中辉钼矿Re含量最高,几何平均值为231×10-6,多在n×10-4左右。辉钼矿的共生矿物种类影响其Re含量的变化,仅与白钨矿(或黑钨矿)和(或)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和自然银共生时辉钼矿Re含量最低,几何平均值为n×10-7,多在n×10-8~n×10-6;仅与黄铜矿和(或)磁铁矿(或磁黄铁矿)共生时辉钼矿Re含量最高,几何平均值为n×10-4,多在n×10-5~n×10-3;同时与黄铜矿(磁铁矿或磁黄铁矿)和白钨矿(或黑钨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和自然银)共生时辉钼矿Re含量处在前两者之间,几何平均值为n×10-6,多在n×10-7~n×10-5。综合分析说明,辉钼矿与白钨矿(或黑钨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和自然银)共生或产在长英质脉和花岗岩中可能促使其Re含量降低,与黄铜矿、黄铁矿和磁铁矿(或磁黄铁矿)共生或产在矽卡岩和碳酸岩中可能促使其Re含量升高,辉钼矿Re含量的级数变化可能与其产出状态(岩性和共生矿物种类)密切相关,以及结合近年来辉钼矿Re含量示踪和其他同位素示踪结果间矛盾的存在,认为辉钼矿Re含量的级数变化似乎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其成矿物质来源。
引用
收藏
页码:654 / 674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133 条
[1]   MML-EM方法及其在化探数据混合分布中的应用 [J].
刘向冲 ;
侯翠霞 ;
申维 ;
张德会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 36 (02) :355-359
[2]   小秦岭北缘马家洼石英脉型金钼矿床的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意义 [J].
王义天 ;
叶会寿 ;
叶安旺 ;
李永革 ;
帅云 ;
张长青 ;
代军治 .
地学前缘, 2010, 17 (02) :140-145
[3]   冈底斯泽当大型钨铜钼矿Re-Os年龄及陆缘走滑转换成矿作用 [J].
闫学义 ;
黄树峰 ;
杜安道 .
地质学报, 2010, 84 (03) :398-406
[4]   内蒙古黄岗夕卡岩型锡铁矿床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周振华 ;
吕林素 ;
冯佳睿 ;
李超 ;
李涛 .
岩石学报, 2010, 26 (03) :667-679
[5]   东秦岭石窑沟斑岩钼矿床地质特征及辉钼矿Re-Os年龄 [J].
高亚龙 ;
张江明 ;
叶会寿 ;
孟芳 ;
周珂 ;
高阳 .
岩石学报, 2010, 26 (03) :729-739
[6]   豫西嵩县前范岭石英脉型钼矿床地质特征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 [J].
高阳 ;
李永峰 ;
郭保健 ;
程国祥 ;
刘彦伟 .
岩石学报, 2010, 26 (03) :757-767
[7]   安徽铜陵凤凰山夕卡岩型铜矿床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瞿泓滢 ;
裴荣富 ;
王永磊 ;
李进文 .
岩石学报, 2010, 26 (03) :785-796
[8]   东秦岭钼矿带内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及成矿构造背景 [J].
黄典豪 ;
侯增谦 ;
杨志明 ;
李振清 ;
许道学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968-1984
[9]   云南哈播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地质与成矿背景研究 [J].
祝向平 ;
莫宣学 ;
Noel CWHITE ;
张波 ;
孙明祥 ;
王淑贤 ;
赵思礼 ;
杨勇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915-1928
[10]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床辉钼矿Re-Os和锆石U-Pb SHRIMP测年及地质意义 [J].
佘宏全 ;
李进文 ;
马东方 ;
李光明 ;
张德全 ;
丰成友 ;
屈文俊 ;
潘桂棠 .
矿床地质, 2009, 28 (06) :737-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