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模式

被引:28
作者
岳大力 [1 ]
吴胜和 [1 ]
林承焰 [1 ]
王庆如 [2 ]
衡立群 [2 ]
李燕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2]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东部研究院
[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中心
关键词
演化模式; 生物礁; 储集层; 成岩作用; 沉积微相; 流花11-1油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南海流花11-1油田发育生物礁、生物滩两种沉积相类型,并可细分为珊瑚藻礁、珊瑚礁、珊瑚藻-珊瑚礁、有孔虫滩、生物碎屑滩及珊瑚藻屑-有孔虫滩6种沉积微相。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生物礁体在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及区域地下水-埋藏成岩环境中发生的成岩作用包括粘结、溶解、胶结、压实-压溶、重结晶、白云化及“白垩化”作用等。结合沉积相分析结果及成岩作用各个阶段对储集性能的影响,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演化过程划分为8个时期:Ⅰ期成礁、早期暴露-溶蚀、Ⅱ期成礁、中期暴露-溶蚀、早期成藏、晚期溶蚀、晚期成藏及区域地下水溶蚀。这种特有的演化模式形成了垂向上的8层储层结构,即4个高孔渗段和4个中-低孔渗段间互沉积,4个中-低孔渗段A,B2,C及E段以胶结作用为主,岩性相对致密,隔夹层广泛发育;生物礁体暴露过程中,处于渗流环境的B1,B3及D段由于溶蚀作用形成高孔渗段,区域地下水进一步溶蚀和“漂洗”形成的高孔渗段F段为水层。
引用
收藏
页码:518 / 523+529 +52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礁灰岩储层渗透率确定方法 [J].
侯连华 ;
吴锡令 ;
林承焰 ;
王庆如 ;
岳大力 .
石油学报, 2003, (05) :67-70+73
[2]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三角洲沉积与成岩作用 [J].
刘林玉 ;
柳益群 ;
李文厚 ;
邸世祥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4) :402-405+414
[3]   济阳坳陷深层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J].
蔡进功 ;
谢忠怀 ;
田芳 ;
王文林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1) :84-88
[4]   四川盆地南北缘志留纪生物礁成岩作用及储层特征 [J].
张廷山 ;
兰光志 ;
S.Kershaw ;
边立曾 ;
俞剑华 .
沉积学报, 1999, (03) :374-382
[6]   湖北宜昌黄花场早奥陶世岩相和沉积环境 [J].
胡明毅,龚文平,肖传桃,朱忠德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6, (04) :347-352
[7]   西昌盆地流体包裹体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J].
覃建雄,张长俊,李天生,李云岗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4, (03) :216-225+270
[8]   湖北松滋早奥陶世生物礁 [J].
朱忠德 ;
刘秉理 ;
孟宪富 ;
李建明 ;
胡明毅 ;
肖传桃 ;
李维峰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0, (04) :418-426+469
[9]  
南海珊瑚礁区沉积学[M]. 海洋出版社 , 王国忠著, 2001
[10]  
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M]. 地质出版社 , 马永生等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