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环境变化

被引:13
作者
高红山
潘保田
李吉均
隋玉柱
机构
[1]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甘肃兰州
[3] 甘肃兰州
[4] 山东青岛
关键词
隆升过程; 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 新生代;
D O I
10.13306/j.1006-9798.2004.04.008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根据近期研究成果 ,陆陆碰撞的初期发生在为 60~ 65Ma ,但此时青藏高原并未发生大幅度的隆升。而在此后的 3 7~ 3 .6Ma期间 ,青藏地区经过两次隆升与两次夷平 ,形成了目前高原及其周缘山地广泛分布的两级夷平面 (山顶面与主夷平面 )。其中山顶面形成于渐新世 ;主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 ,结束于 3 .6Ma ,当时海拔不超过 1 0 0 0m。所以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多期脉动性隆升的结果。综合新生代以来全球性重大的构造气候事件 ,可以发现它们与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具有良好的时间耦合性。这说明山地隆升尤其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可能是新生代以来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强迫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东喜马拉雅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构造格局及形成过程探讨 [J].
张进江 ;
季建清 ;
钟大赉 ;
丁林 ;
何顺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4) :373-383
[2]   可可西里东部地区的夷平面与火山年代 [J].
李炳元 ;
潘保田 ;
高红山 .
第四纪研究, 2002, (05) :397-405
[3]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的性质与夷平面的形成环境[J]. 崔之久,李德文,刘耕年,冯金良,张威.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S1)
[4]  
晚新生代六盘山隆升过程初探[J]. 宋友桂,方小敏,李吉均,安芷生,苗晓东.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S1)
[5]   青海囊谦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K-Ar年龄 [J].
邓万明 ;
孙宏娟 ;
张玉泉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9, (23) :2554-2558
[6]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J].
潘裕生 .
地学前缘, 1999, (03) :153-160+162
[7]   亚洲季风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与两极冰盖和区域构造运动的时代耦合性 [J].
刘东生 ;
郑绵平 ;
郭正堂 .
第四纪研究, 1998, (03) :194-204
[8]   记甘肃东乡汪集的板齿犀和三趾马化石 [J].
邱占祥 ;
谢骏义 .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98, (01) :13-23
[9]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J].
崔之久 ;
高全洲 ;
刘耕年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78-386
[10]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Ⅲ.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变化的影响[J]. 潘保田,李吉均.兰州大学学报. 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