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氰菊酯中毒引起家蝇神经系统环腺苷酸(cAMP)含量的改变

被引:6
作者
罗远
张宗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 北京大学生物系
关键词
环腺苷酸; 酪胺; 章鱼胺; 溴氰菊酯; 家蝇;
D O I
10.16380/j.kcxb.1987.01.00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环腺苷酸(cAMP)可在神经传递物刺激腺苷酸环化酶的作用下产生,而坏腺苷酸又可促成神经传递物的产生。用溴氰菊酯(deltamethrin)处理家蝇后,发现酪胺大量增加,主要由于酪氨酸脱羧酶受到诱导、活性增高所致。处理后一小时,cAMP也有增加,并与酶活性的增加相平行,但酪氨酸脱羧酶活性增高的曲线与cAMP量增加的曲线,实际上并不平行,因酪氨酸脱羧酶的活性是先增加,然后下降,而cAMP的量则是在开始时有一个小的下降,接着一直上升,而此时酶的诱导已下降,cAMP含量在诱导开始时出现下降的原因尚不明,可能与环鸟苷酸(cGMP)有关。但随后的上升显然是由于酪胺或章鱼胺的增加所造成。目前已证实,酪胺可经β-羟化作用形成章鱼胺,后者再刺激章鱼胺受体,而使腺苷酸环化酶活化,产生大量的cAMP。酪胺本身也可能就是章鱼胺受体的激活剂。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昆虫神经毒素的研究:DDT对美洲(虫非)蠊L-酪氨酸脱羧酶的诱导作用 [J].
罗远 ;
倪逸声 ;
张宗炳 .
昆虫学报, 1985, (03) :241-248
[2]   昆虫神经毒素的研究:各种神经毒剂引起毒素的产生 [J].
张宗炳 ;
吴士雄 ;
程念胜 ;
姚逸红 .
昆虫学报, 1984, (02) :165-172
[3]   昆虫神经毒素的研究:酪胺为DDT麻痹的(虫非)蠊血淋巴毒素 [J].
张宗炳 ;
吴士雄 ;
金恒亮 .
昆虫学报, 1984, (01) :15-22+121
[4]   DDT对美洲蠊L-酪氨酸脱羧酶的诱导作用(Ⅰ) [J].
罗远 ;
倪逸声 ;
张宗炳 .
科学通报, 1983, (14) :896-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