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历史、实践及未来

被引:110
作者
赵德成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表现性评价; 真实性评价; 课程改革;
D O I
10.19877/j.cnki.kcjcjf.2013.02.018
中图分类号
G420 [教学研究和改革];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表现性评价能较准确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及相关素质,因而在20世纪80-90年代被明确提出后即受到广泛青睐。我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开始有关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但也存在诸多亟待关注的问题,主要有:较少应用非纸笔形式的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任务不真实,任务与考察点脱节,缺乏可操作的评分细则。在未来要进一步推进表现性评价的应用,要在课程标准或课标解读中加强对表现性评价的推介;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掌握相应实践技能;加强中高考命题改革,在命题中引入表现性评价。
引用
收藏
页码:97 / 10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PISA2006科学试题的设计和开发及其启示 [J].
张雨强 ;
张志红 .
外国教育研究, 2011, 38 (02) :59-65
[2]   表现性评价纳入高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J].
冯生尧 .
全球教育展望, 2007, (09) :22-26+7
[3]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学科学业评价初探 [J].
张静 .
历史教学, 2004, (09) :41-46
[4]   表现性评价:一种高级学习的评价方法 [J].
王小明 .
全球教育展望, 2003, 32 (11) :47-51
[5]   表现性测验及其在中小学课堂评价中的应用 [J].
赵德成 .
语文建设, 2002, (11) :39-41
[6]   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 [J].
陈琦 ;
张建伟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 (01) :61-68
[7]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J].
张建伟,陈琦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04) :75-82+108
[8]  
教育性评价[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美)GrantWiggins著, 2005
[9]  
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04
[10]  
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美)RobertL.Linn,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