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2 条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类型划分及其意义
被引:14
作者:
潘文庆
[1
,2
]
王招明
[2
]
孙崇浩
[2
]
李保华
[2
]
任康绪
[2
]
韩杰
[2
]
姜华
[3
]
袁圣强
[3
]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3] 不详
来源:
关键词:
层序界面;
寒武系;
奥陶系;
下古生界;
碳酸盐岩;
塔里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是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然而按照经典模式划分的碳酸盐岩层序,在生产中与目标优选及开发方式结合并不紧密,进而影响了实际生产。因此,根据不同的层序界面成因(即构造、暴露剥蚀、成岩强度等),结合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野外露头、地震剖面、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等综合因素,把海相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划分为5种类型:即Ⅰ型(晚期强烈隆起喀斯特型)、Ⅱ型(早期强制海退剥蚀微喀斯特型)、Ⅲ型(早期溶蚀-弱剥蚀台地边缘型)、Ⅳ型(准同生间歇暴露浅水礁滩型)和Ⅴ型(同生无暴露碳酸盐岩台地型)。虽然不同界面类型的成因和储层特征迥异,但是依据地震、测井、钻井、岩心等现场资料很容易划分。这套层序划分可操作性强,在有利区带选择、油气高效富集区优选、开发井井型选择等方面均有很现实的生产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531 / 541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