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自然人群脉压和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研究

被引:12
作者
吕敏
师绿江
史平
康晟
武留信
武阳丰
机构
[1]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
[2] 北京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
[3] 北京石景山区疾病控制中心慢病所
[4]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 北京
[5] 北京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硬化; 流行病学研究; 脉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3 [血管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国中老年自然人群脉压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方法 2002年9月对北京石景山区43-73岁农村居民1198人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该人群脉压三分位数水平将其分为三组,脉压<45.3 mm Hg(1 mm Hg=0.133 k Pa),45.3-59.3mm Hg,>59.3 mm Hg。结果 (1)随着脉压水平的升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调整年龄、体重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和是否吸烟,脉压与IMT的回归系数是0.001,P<0.01。进一步调整收缩压(SBP),脉压与IMT不再相关。同样调整舒张压(DBP),脉压仍与IMT显著相关。(2)斑块检出率随着脉压水平升高而增加。调整年龄、TC、HDL-C、血糖和是否吸烟,与脉压<45.3 mm Hg组相比,脉压>59.3 mm Hg组女性检出斑块的比值比(OR)达2.5(95%CI:1.6,4.1);继续调整DBP,脉压最高三分位组女性OR为2.7(95%CI:1.6~4.5);同样调整SBP之后,OR失去统计学显著性。在上述分析过程中,各组男性检出斑块的危险亦随脉压升高呈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脉压在自然人群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我国中年人群脉压对于心血管病事件发病的预测价值 [J].
周北凡 ;
刘小清 ;
武阳丰 ;
李义和 ;
杨军 ;
饶栩栩 ;
赵连成 ;
麦劲壮 ;
李莹 ;
郭成业 ;
田秀珍 ;
石美玲 ;
于学海 ;
邓木兰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11) :50-54
[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J].
邵燕 ;
章成国 ;
曾桄伦 ;
孙炽津 ;
张虹桥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 (12) :36-38
[3]   脉压差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J].
杨文 ;
王浩 ;
王琪 ;
张文洛 ;
姜辉 .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2, (02) :98-100
[4]   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J].
卫华 ;
王拥军 ;
颜振瀛 ;
华杨 .
中国全科医学, 2001, (02) :107-109
[5]   超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J].
许竹梅 ;
赵水平 .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0, (01) :1-3
[6]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与临床研究 [J].
张秀兰 ;
卢涌洁 ;
刘静 ;
吴芸 .
山西医药杂志, 2000, (01)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