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省碳排放与碳足迹效应及时空格局

被引:65
作者
彭文甫 [1 ,2 ]
周介铭 [1 ,2 ]
徐新良 [3 ]
罗怀良 [1 ,2 ]
赵景峰 [1 ,2 ]
杨存建 [1 ,2 ]
机构
[1]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2] 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足迹; 能源消费; 碳足迹压力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083305 ; 1204 ;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与碳足迹研究对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及其机理、制定有效的碳排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0—2010年四川省能源消费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碳足迹及其压力指数模型,对研究区20年来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及碳足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碳的足迹呈显著增加趋势。碳排放增加5407.839×104t,增长率达143%;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增加1566.622×104hm2,四川全省的生态赤字达1563.598×104hm2。(2)建设用地和林地分别为四川省最大的碳源与碳汇。20年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5407.072×104t,增长率达126.27%,占碳排放总量的88%以上;林地的碳汇减少10.351×104t,但仍占四川省碳汇的96%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碳足迹和生态赤字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成都平原区碳排放、碳足迹压力最大,生态赤字严重,西部高山高原区和盆周山区碳排放、碳足迹最小,未出现生态赤字;成都、德阳、资阳和内江等地的碳排放、碳足迹压力最大,生态赤字最严重,甘孜、阿坝等地的碳排放、碳足迹最小,未出现生态赤字。(4)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碳足迹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趋高的碳源、碳汇比导致土地利用的碳源效应远大于碳汇效应。因此,四川省减排的重点应该在保持或增加现有的林地的同时,主要以降低建设用地的碳排放、碳足迹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7244 / 7259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 [1] 湖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
    田玲玲
    罗静
    董莹
    刘和涛
    曾菊新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 (02) : 316 - 325
  • [2] 生态足迹的模型修正与方法改进
    周涛
    王云鹏
    龚健周
    王芳
    冯艳芬
    [J]. 生态学报, 2015, 35 (14) : 4592 - 4603
  • [3] 21世纪以来陕西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
    杨屹
    加涛
    [J]. 生态学报, 2015, 35 (24) : 7987 - 7997
  •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英文)
    刘纪远
    匡文慧
    张增祥
    徐新良
    秦元伟
    宁佳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吴世新
    史学正
    江南
    于东升
    潘贤章
    迟文峰
    [J]. 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 2014, 24 (02) : 195 - 210
  • [5] 2001—2009年中国碳排放与碳足迹时空格局
    吴文佳
    蒋金亮
    高全洲
    蒋海兵
    [J]. 生态学报, 2014, 34 (22) : 6722 - 6733
  • [6] 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与因素分解
    邓吉祥
    刘晓
    王铮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 (02) : 189 - 200
  • [7] 宁夏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马明德
    马学娟
    谢应忠
    马甜
    [J]. 生态学报, 2014, 34 (03) : 682 - 689
  • [8] 西藏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动态分析
    安宝晟
    程国栋
    [J]. 生态学报, 2014, 34 (04) : 1002 - 1009
  • [9] 基于扩展LMDI模型的安徽省建设用地变化的碳排放效应测度(英文)
    张乐勤
    陈素平
    祝亚雯
    许信旺
    [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3, 4 (02) : 186 - 192
  • [10] 中部6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比较分析
    张爱菊
    张白汝
    向书坚
    [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 (04) : 625 - 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