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省碳排放与碳足迹效应及时空格局

被引:65
作者
彭文甫 [1 ,2 ]
周介铭 [1 ,2 ]
徐新良 [3 ]
罗怀良 [1 ,2 ]
赵景峰 [1 ,2 ]
杨存建 [1 ,2 ]
机构
[1]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2] 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足迹; 能源消费; 碳足迹压力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083305 ; 1204 ;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与碳足迹研究对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及其机理、制定有效的碳排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0—2010年四川省能源消费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碳足迹及其压力指数模型,对研究区20年来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及碳足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碳的足迹呈显著增加趋势。碳排放增加5407.839×104t,增长率达143%;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增加1566.622×104hm2,四川全省的生态赤字达1563.598×104hm2。(2)建设用地和林地分别为四川省最大的碳源与碳汇。20年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5407.072×104t,增长率达126.27%,占碳排放总量的88%以上;林地的碳汇减少10.351×104t,但仍占四川省碳汇的96%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碳足迹和生态赤字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成都平原区碳排放、碳足迹压力最大,生态赤字严重,西部高山高原区和盆周山区碳排放、碳足迹最小,未出现生态赤字;成都、德阳、资阳和内江等地的碳排放、碳足迹压力最大,生态赤字最严重,甘孜、阿坝等地的碳排放、碳足迹最小,未出现生态赤字。(4)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碳足迹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趋高的碳源、碳汇比导致土地利用的碳源效应远大于碳汇效应。因此,四川省减排的重点应该在保持或增加现有的林地的同时,主要以降低建设用地的碳排放、碳足迹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7244 / 7259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 [31]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
    赵荣钦
    黄贤金
    [J]. 地理研究, 2010, 29 (09) : 1639 - 1649
  • [32] 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框架——支撑我国环境外交的碳排放研究新思路
    樊杰
    李平星
    梁育填
    [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 (01) : 61 - 68
  • [33] 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
    李颖
    黄贤金
    甄峰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S2) (S2) : 102 - 107
  • [34] 基于碳循环的化石能源及电力生态足迹
    谢鸿宇
    陈贤生
    林凯荣
    胡安焱
    [J]. 生态学报, 2008, (04) : 1729 - 1735
  • [35] 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
    葛全胜
    戴君虎
    何凡能
    潘嫄
    王梦麦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2) : 197 - 210
  • [36] 中国湿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
    段晓男
    王效科
    逯非
    欧阳志云
    [J]. 生态学报, 2008, (02) : 463 - 469
  • [37]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方精云
    郭兆迪
    朴世龙
    陈安平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 804 - 812
  • [38] 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区域生态足迹调整分析——以2002年江苏省经济为例
    赖力
    黄贤金
    刘伟良
    赵登辉
    [J]. 生态学报, 2006, (04) : 1285 - 1292
  • [39] 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以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为例
    蒋莉
    陈治谏
    沈兴菊
    郭娜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02) : 238 - 242
  • [40] Estimate of CH4 Emissions from Year-Round Flooded Rice Fields During Rice Growing Season in China[J]. H. TSURUTA,A. MOSIER.Pedosphere.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