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灰霾污染特征

被引:8
作者
张歌 [1 ,2 ]
陈义珍 [3 ,2 ]
刘厚凤 [1 ]
杨欣 [2 ]
赵妤希 [2 ]
机构
[1]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3] 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北京市; 灰霾; 能见度; PM2.5;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4.12.011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灰霾天气能见度较低,除影响人们日常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外,空气中携带的有毒有害细粒子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近几年,北京市加大治霾力度,虽取得一定成绩,但灰霾天气仍然频发。为进一步更好地治理北京灰霾,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须了解北京地区灰霾污染特征,因此,对北京市2013年6月到2014年5月的气象观测数据和PM2.5质量浓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文章统计了不同强度灰霾的分布,分析了PM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M2.5质量浓度影响能见度变化程度的分界点。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北京地区出现灰霾时总计4 572 h,发生频率为56.2%,灰霾日总计233 d,频率为64.4%,呈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湿霾最易发生在夏季,干霾最易发生在冬季,分别占当季灰霾时的17.6%和59.0%;全年不同强度霾发生小时数呈现轻微霾>重度霾>轻度霾>中度霾,其中,轻微霾时数1 625 h,重度霾1 163 h,轻度霾1 101 h,中度霾683 h;研究期间PM2.5质量浓度呈夏季低冬季高的显著变化趋势,PM2.5日均质量浓度达一级空气质量标准59 d,达二级标准159 d,达标率分别为17.7%和47.74%;PM2.5小时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呈负相关性较高的幂函数关系(置信度取99%,P<0.01),无高湿条件影响下,空气中细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更为直接;北京地区在改善能见度的过程中,通过降低1μg·m-3的PM2.5,使能见度改善大于或远大于1 km的概率仅为18.9%,而在50.4%的时段内仅能使能见度的改善小于或远小于0.1 km。
引用
收藏
页码:1946 / 195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1]  
城市大气气溶胶污染过程的微脉冲激光雷达观测研究[D]. 杨欣.山东师范大学 2014
[12]  
QX/T 113-2010. 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S]. 2010
[13]  
The effects of dust–haze on mortality are modified by seasons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n Guangzhou, China[J] . Tao Liu,Yong Hui Zhang,Yan Jun Xu,Hua Liang Lin,Xiao Jun Xu,Yuan Luo,JianPeng Xiao,Wei Lin Zeng,Wan Fang Zhang,Cordia Chu,Kandice Keogh,Shannon Rutherford,Zhengmin Qian,Yao Dong Du,Mengjue Hu,Wen Jun Ma.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2014
[14]  
The PM2.5 Fine Particle Background Network of the German Meteorological Service-First Results[J] . Kaminski.Meteorologische Zeitschrift . 2013 (2)
[15]   天津市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 [J].
边海 ;
韩素芹 ;
张裕芬 ;
冯银厂 ;
吴建会 ;
姚青 .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 (03) :406-410
[16]   上海不同强度干霾期间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 [J].
刘琼 ;
耿福海 ;
陈勇航 ;
徐婷婷 ;
张华 ;
潘鹄 ;
毛晓琴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2, (02) :207-213
[17]   北京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冬季一次典型污染过程分析 [J].
张宏 ;
刘子锐 ;
胡波 ;
王莉莉 ;
王跃思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 16 (05) :620-628
[18]   广州市与北京市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J].
陈义珍 ;
赵丹 ;
柴发合 ;
梁桂雄 ;
薛志钢 ;
王贝贝 ;
梁永健 ;
陈瑜 ;
张萌 .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07) :967-971
[19]   1953—2008年厦门地区的灰霾天气特征 [J].
范新强 ;
孙照渤 .
大气科学学报, 2009, 32 (05) :604-609
[20]   南京地区霾天气特征分析 [J].
童尧青 ;
银燕 ;
钱凌 ;
安俊琳 .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05) :58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