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Ⅲ.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

被引:285
作者
侯增谦 [1 ]
曲晓明 [2 ]
杨竹森 [2 ]
孟祥金 [2 ]
李振清 [2 ]
杨志明 [1 ]
郑绵平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郑有业 [3 ]
聂凤军 [2 ]
高永丰 [4 ]
江思宏 [2 ]
李光明 [5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中国地质大学
[4] 石家庄经济学院
[5]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质调查中心
基金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
关键词
地质学; 后碰撞; 钾质岩浆岩; 成矿作用; 深部过程; 青藏高原;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6.06.001
中图分类号
P612 [成矿区、成矿预测及成矿规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后碰撞”作为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特定过程,以其重要的构造演化标示性特征和强烈的爆发式金属成矿作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涉及后碰撞的一系列重要地质问题,如后碰撞期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程、岩浆发育序列和岩石构造组合、伸展成矿作用与矿床系列组合等,尚未得到清楚完好的识别、理解和阐示。文章系统研究和总结了青藏高原后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特征,提出了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的构造控制模型。研究表明,现今处于后碰撞阶段的青藏高原,中新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两阶段发育历史。后碰撞早期阶段主要发生下地壳流动与上地壳缩短(>18Ma):下地壳塑性流动并向南挤出,在藏南地区形成EW向延伸的藏南拆离系(STD)和高喜马拉雅,上地壳强烈逆冲推覆,在拉萨地体发育EW向展布的逆冲断裂系;晚期阶段主要发生地壳伸展与裂陷(<18Ma):垂直碰撞带的EW向伸展,形成一系列横切青藏高原的NS向正断层系统(≤13·5Ma)及其围陷的裂谷系和裂陷盆地。后碰撞岩浆作用以形成钾质_超钾质火山岩、钾质埃达克岩、钾质钙碱性花岗岩与淡色花岗岩为特征,集中发育于冈底斯构造_岩浆带和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与藏南拆离构造有关,其他钾质_超钾质岩浆活动则与EW向地壳伸展有关。青藏高原后碰撞成矿作用强烈而复杂,主要形成斑岩型Cu矿、热液脉型SbAu矿、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AgPbZn矿以及现代热泉型CsAu矿等重要矿床类型。斑岩型Cu矿及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岩浆起源于加厚的镁铁质新生下地壳;热液脉型SbAu矿发育于藏南拆离带及变质核杂岩周围,系中新世地热田浅成低温热液活动产物。热液脉型AgPbZn矿主要产于拉萨地体内部的逆冲构造带内,与地壳流体的迁移汇聚过程有关。青藏高原后碰撞成矿作用在上地壳层次受3大构造系统控制,即①东西向伸展形成的近NS向正断层系统及裂谷裂陷带,②南北向地壳缩短形成的EW向展布的逆冲构造带和③EW向展布的拆离构造带,但在中下地壳/地幔层次上,则受中下地壳物质流动_挤出过程以及俯冲大陆板片断离_拆沉过程控制。
引用
收藏
页码:629 / 651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54 条
  • [11] 当代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 地震出版社 , 陈毓川主编, 1999
  • [12] 西藏金矿地质[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杜光树等著, 1993
  • [13] 新疆北部及其邻区大地构造[M]. 地质出版社 , 肖序常等[著], 1992
  • [14]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on Nyainqentanglha granite in central Lhasa block[J] . Qisheng Liu,Zhenhan Wu,Daogong Hu,Peisheng Ye,Wan Jiang,Yanbin Wang,Hancheng Zhang.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4 (1)
  • [15] Ore deposits of the French Massif Central: insight into the metallogenesis of the Variscan collision belt[J] . C. Marignac,M. Cuney.Mineralium Deposita . 1999 (5-6)
  • [16] Isotopic study of the Manaslu granite (Himalaya, Nepal): inferences on the age and source of Himalayan leucogranites[J] . Catherine Deniel,Philippe Vidal,Angel Fernandez,Patrick Fort,Jean-Jacques Peucat.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87 (1)
  • [17] HeatsourcesforTertiarymetamorphismandanatexisintheAnnapurnaManaslure gion,CentralNepal. EnglandP,LeFortP,MolnarP,P毢cher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1992
  • [18] Manaslu leuogranite:Acollision signature of the Hi-malaya,a model for its genesis and emplacement. Le Fort P.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1981
  • [19]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厅宫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杨志明
    谢玉玲
    李光明
    徐九华
    王葆华
    [J]. 矿床地质, 2005, (06) : 584 - 594
  • [20] 西藏冈底斯中东段矽卡岩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特征及成矿远景分析
    佘宏全
    丰成友
    张德全
    潘桂棠
    李光明
    [J]. 矿床地质, 2005, (05) : 41 -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