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樨状黄芪甲硫氨酸抗性系的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被引:7
作者
金红
贾敬芬
郝建国
机构
[1] 西北大学生物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草木樨状黄芪; 原生质体培养; 植株再生;
D O I
10.13345/j.cjb.2004.02.013
中图分类号
S54 [饲料作物、牧草];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建立了草木樨状黄芪 (AstragalusmelilotoidesPall .)甲硫氨酸抗性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实验体系。以茎切段诱导的松软愈伤组织为材料 ,通过酶法分离出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培养持续分裂形成了愈伤组织 ,并高频率地分化出再生苗。比较了不同培养基、培养方法和培养密度对原生质体分裂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原生质体以 3× 10 5 mL的植板密度 ,采用琼脂糖岛法培养在附加 1.0mg/L 2 ,4_二氯苯氧乙酸 (2 ,4D)、0 .5mg/L6_苄氨基嘌呤 (6BA)、50 0mg/L水解酪蛋白、3 %蔗糖、0 .3mol/L甘露醇的KM8p培养基中 ,可获得最佳效果 ,其细胞分裂频率达 3 8%左右。原生质体培养后仍然保持对甲硫氨酸的抗性 ,同时对乙硫氨酸表现交叉抗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21 / 22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草木樨状黄芪高频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J].
陈刚 ;
贾敬芬 ;
金红 ;
郝建国 .
西北植物学报, 2001, (01) :136-141+195
[2]   沙打旺胚性原生质体培养优化及高频再生植株 [J].
罗建平 ;
贾敬芬 ;
顾月华 ;
刘兢 ;
不详 .
生物工程学报 , 2000, (01) :21-25
[3]   草木樨状黄芪单细胞培养再生植株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J].
张根发,李凤霞,安利佳,罗希明 .
西北植物学报, 1994, (01) :8-13
[4]   豆科牧草百脉根原生质体和外植体植株的再生 [J].
吕德扬 ;
马秀叶 ;
王超 ;
陈英 .
科学通报, 1986, (10) :770-772
[5]   草木樨状黄芪单细胞培养再生植株 [J].
张相岐,王献平,杨勇 .
中国草地, 1994, (03) :50-54
[6]   草木樨状黄芪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J].
田永军 ;
奚惕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9, (03) :44-44
[7]   高赖氨酸植物种的筛选及其蛋白质纯化与鉴定 [J].
刘博林 ;
荆玉祥 ;
匡廷云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93, (01) :62-68
[8]   红豆草抗甲硫氨酸变异体的筛选 [J].
赵忠 ;
贾敬芬 .
植物学报, 1996, (04) :268-275
[9]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protoplasts of soybean (Glycine max L.)[J] . Zhi-ming Wei,Zhi-hong Xu.Plant Cell Reports . 1988 (5)
[10]  
Agarose plating and a bead type culture technique enable and stimulate development of protoplast-derived colonies in a number of plant species[J] . R. D. Shillito,J. Paszkowski,I. Potrykus.Plant Cell Reports . 198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