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小流域典型植被恢复模式产流产沙特征

被引:6
作者
漆良华 [1 ]
张旭东 [2 ]
周金星 [2 ]
王昭艳 [2 ]
机构
[1] 国际竹藤网络中心
[2] 不详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产流; 产沙; 武陵山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对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马尾松天然林(C1)、杉木人工林(C2)、杜仲人工林(C3)、油桐人工林(C4)、润楠次生林(C5)、毛竹杉木混交林(C6)及荒草灌丛(C7)等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坡面产流产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产流量大小排序为C4>C1>C2>C6>C3>C7>C5,产沙量大小排序为C4>C1>C2>C6>C7>C5>C7,润楠次生林具有良好的保水减沙效益,而油桐人工林最差;产流量与产沙量线性关系显著,降雨量与产流量、产沙量的回归关系以线性方程、二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拟合效果最优。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结构与持水状况、植被盖度等下垫面因子对产流产沙的影响较大,而海拔、坡度的影响较小,其中产流量主导影响因子为毛管持水量和总孔隙度,产沙量主导影响因子为最小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
引用
收藏
页码:709 / 71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湘西北小流域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性
    漆良华
    张旭东
    周金星
    周小玲
    田育新
    魏远
    吴建平
    柯裕洲
    [J]. 林业科学, 2007, (04) : 1 - 8
  • [2] 鹤鸣观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产沙特征
    袁再健
    蔡强国
    秦杰
    冯明汉
    李双喜
    [J]. 资源科学, 2006, (01) : 70 - 74
  • [3] 黄土沟壑区不同植被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李淼
    宋孝玉
    沈冰
    李怀有
    孟彩侠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1) : 117 - 120
  • [4] 滇西高原不同地类坡面产流产沙规律研究
    陈奇伯
    寸玉康
    刘芝芹
    王克勤
    王利民
    不详
    [J]. 水土保持研究 , 2005, (02) : 71 - 73
  • [5]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与覆盖方式的产流产沙效应
    刘卉芳
    朱清科
    孙中峰
    魏天兴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02) : 137 - 141
  • [6] 南方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模式的水土保持及生态效益研究
    杨一松
    王兆骞
    陈欣
    张如良
    不详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05) : 84 - 87
  • [7] 长武黄土沟壑区不同下垫面条件农田产流产沙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宋孝玉
    康绍忠
    史文娟
    胡笑涛
    梁银丽
    不详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0, (02) : 28 - 30+49
  • [8] 黄土高原油松林地产流产沙及其过程研究
    吴钦孝
    赵鸿雁
    汪有科
    [J]. 生态学报, 1998, (02) : 3 - 5
  • [9] 森林水文学[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马雪华主编, 1993
  • [10] 水文测验[M]. 水利电力出版社 , 向治安 主编,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