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烃潜力法在排烃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被引:22
作者
马中振 [1 ]
庞雄奇 [2 ]
孙俊科 [3 ]
戴国威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青海油田采油一厂
[4] 不详
关键词
排烃门限; 生烃潜力法; 排烃特征; 剥蚀; 有效厚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讨论了生烃潜力法在研究源岩排烃特征中容易被忽视的几个关键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第一,源岩中有机质分布具有非均质性,因此需要用同一深度段内生烃潜力指数的平均值来代替该深度的生烃潜力指数;第二,对于存在剥蚀历史的盆地,在建立排烃模式之前要先将剥蚀区采样点的数据进行"深度归位";第三,剥蚀区烃源岩排烃历史过程中其排烃率在抬升剥蚀阶段不是减小的,而是保持不变,需要对其进行校正;第四,在对剥蚀区有效源岩厚度进行统计之前,首先要对该地区的剥蚀厚度进行恢复,然后再进行有效源岩厚度统计。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18+182 +182-18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滨北地区烃源岩排烃特征研究及有利区带预测 [J].
王明 ;
庞雄奇 ;
李洪奇 ;
王继平 ;
张长好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1) :25-29+17
[3]   论鄂尔多斯盆地长段优质油源岩在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强生排烃特征及机理分析 [J].
张文正 ;
杨华 ;
李剑锋 ;
马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3) :289-293
[4]   富台油田成藏期与生排烃期的匹配关系 [J].
卢双舫 ;
徐立恒 ;
申家年 ;
张斌 .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03) :270-272
[5]   渤海湾中生代地层剥蚀量及盆地演化 [J].
纪友亮 ;
胡光明 ;
吴志平 .
天然气工业, 2004, (12) :28-31+184
[6]   烃源岩的非均质性研究——以东营凹陷牛38井为例 [J].
朱光有 ;
金强 .
石油学报, 2002, (05) :34-39+5
[7]   一种生、排烃量计算方法探讨与应用 [J].
周杰 ;
庞雄奇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24-27
[8]   塔里木盆地环满加尔地区主要不整合形成过程及剥蚀量研究 [J].
张一伟 ;
金之钧 ;
刘国臣 ;
李京昌 .
地学前缘, 2000, (04) :449-457
[9]   地化录井中一种新的生、排烃量计算方法 [J].
肖丽华 ;
孟元林 ;
高大岭 ;
郝翠绢 ;
李宏 ;
侯创业 .
石油实验地质, 1998, (01) :98-102
[10]   鄂尔多斯地区古生界生烃史和排烃史的模拟 [J].
柳广弟,郝石生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01)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