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红壤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储量及其固定速率

被引:5
作者
佟小刚 [1 ,2 ]
王伯仁 [1 ]
徐明岗 [1 ]
张文菊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碳; 储量; 土壤颗粒; 红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耕层(0~20cm)不同大小矿物颗粒结合态有机碳储量差异及其固定速率。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均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砂粒、粗粉粒、细粉粒及粗黏粒结合有机碳的储量,且以配施有机肥(M、NPKM和1.5NPKM)效果最显著,固碳速率分别达到0.13~0.24、0.19~0.23、0.05~0.16及0.12~0.36Mg.hm-2.a-1;施化肥(NPK、NP、N)和秸秆还田(NPKS)有利于增加细黏粒有机碳储量,且固碳速率高于配施有机肥,分别达到0.08~0.13和0.11Mg.hm-2.a-1。17a有机肥配施有利于增加固存于粗粉粒(30.5%)和粗黏粒(30.7%)中的有机碳;而秸秆还田(NPKS)和化肥施用下,有利于增加固存于粗粉粒(32.9%)和细黏粒(42.9%)中的有机碳,说明无论化肥配施还是有机无机配施,红壤粗粉粒是固定新增有机碳的主要组分,而长期配施有机肥是提升红壤各级颗粒有机碳库的较好施肥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584 / 258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南方红壤稻田与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特征差异 [J].
李昌新 ;
黄山 ;
彭现宪 ;
黄欠如 ;
张卫建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03) :606-611
[2]   固碳土壤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J].
潘根兴 ;
周萍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土壤学报, 2007, (02) :327-337
[3]   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碳和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 [J].
孙天聪 ;
李世清 ;
邵明安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09) :1841-1848
[4]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微团聚体有机碳汇的影响 [J].
袁颖红 ;
李辉信 ;
黄欠如 ;
胡锋 ;
潘根兴 .
生态学报, 2004, (12) :2961-2966
[5]   利用离心法进行土壤颗粒分级 [J].
武天云 ;
Jeff J.Schoenau ;
李凤民 ;
钱佩源 ;
王方 ;
Sukhadev S.Malhi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3) :477-481
[6]   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碳循环研究进展与趋向 [J].
曲建升 ;
孙成权 ;
张志强 ;
高峰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6) :980-987
[7]   Can mineral and organic fertilization help sequestrate carbon dioxide in cropland? [J].
Triberti, Loretta ;
Nastri, Anna ;
Giordani, Gianni ;
Comellini, Franca ;
Baldoni, Guido ;
Toderi, Giovanni .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08, 29 (01) :13-20
[8]   Effect of manure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different soil fractions in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s [J].
Sleutel, Steven ;
De Neve, Stefaan ;
Nemeth, Tarads ;
Toth, Tibor ;
Hofman, Georges .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06, 25 (03) :280-288
[9]   Carbon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al soils [J].
Lal R. .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07, 12 (2) :303-322
[10]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soils of Europe [J].
Freibauer, A ;
Rounsevell, MDA ;
Smith, P ;
Verhagen, J .
GEODERMA, 2004, 122 (01)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