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5 条
关于华北盆山体系动力学模式的思考
被引:17
作者:

邵济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内蒙古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呼和浩特,北京

张长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内蒙古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呼和浩特,北京

张履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内蒙古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呼和浩特,北京

张永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内蒙古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呼和浩特,北京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内蒙古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呼和浩特,北京
来源:
关键词:
华北;
中-新生代;
盆山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已有的初步研究,发现用目前较为流行的盆岭构造模式去解释华北中生代的盆岭体系成因有些困难。因此,尝试将晚中生代的华北盆地与周围山脉作为一个体系,探讨软流热物质上涌及其侧向扩展与该体系上部地壳的水平运动-变形之间的关系;探讨底侵作用对地壳演变的影响;通过热-动力学的数值模拟,建立华北中生代盆山体系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引用
收藏
页码:108 / 11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 [21] 燕山式板内造山带基本特征与动力学探讨[J]. 地学前缘, 1999, (04) : 309 - 316宋鸿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23] 剥离断层、板块内近水平的剪切带与伸展构造[J]. 地球科学, 1987, (05) : 535 - 541+568宋鸿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单文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 [24] 北京西山的褶叠层与“顺层”固态流变构造群落[J]. 地球科学, 1984, (02) : 33 - 41+142单文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傅昭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葛孟春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 [25] 北京昌平县十三陵—下庄一带推复构造的基本特征[J].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83, (03) : 3 - 9张之一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吴新国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李红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 [26] 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时空格局——构造年代学证据[J]. 地球科学, 1998, (05) : 27 - 33王国灿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杨巍然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27] 中国大陆东部晚中生代构造活化及其演化过程[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98, (02) : 89 - 96任建业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祥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俊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28]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及其与前陆褶冲带的对比研究[J]. 地球科学, 1997, (01) : 33 - 36张长厚,宋鸿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 [29] 秦岭岩石圈速度结构与蘑菇云构造模型[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 209 - 215袁学诚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地质矿产部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北京
- [30] 鲁西地壳隆升的伸展构造模式[J]. 地质学报, 1996, (01) : 1 - 11燕守勋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王桂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邵震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孟宪刚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