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唐古拉山木乃中生代末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意义

被引:5
作者
段志明
李勇
张毅
李亚林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
[2]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 四川成都
[3] 四川成都
关键词
中生代末花岗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木乃;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05.01.010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根据花岗岩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将唐古拉山北坡木乃复式花岗岩体划分为5个单元,归并为木乃超单元。岩石类型依次为紫苏辉石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斑岩,精确的锆石U-Pb法测年及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表明,它们侵位于晚白垩世晚期,冷却于古新世末。岩石地球化学以贫硅、富钾、贫铝、轻稀土强烈富集、δEu负异常较明显为特征,初始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为0.706039~0.711251,上述岩石及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揭示了一个壳幔混熔的物源区。研究表明,中生代末花岗岩浆起源于壳幔混熔,为印-亚早期碰撞的产物,属同碰撞-晚造山期壳幔型花岗岩。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冈底斯地壳碰撞前增厚及隆升的地质证据:岛弧拼贴对青藏高原隆升及扩展历史的制约 [J].
丁林 ;
来庆洲 .
科学通报, 2003, (08) :836-842
[2]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 [J].
尹安 .
地球学报, 2001, (03) :193-230
[3]   青藏高原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羌塘复合型前陆盆地充填模式 [J].
李勇 ;
王成善 ;
伊海生 ;
石和 ;
林金辉 ;
朱利东 ;
李祥辉 .
沉积学报, 2001, (01) :20-27
[4]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的成因机制 [J].
赖绍聪 .
岩石学报, 1999, (01) :99-105
[5]   西昆仑中带两个花岗岩体的年龄和可能的源区 [J].
袁超 ;
孙敏 ;
李继亮 .
科学通报, 1999, (05) :3-5
[6]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新进展综述 [J].
王成善 ;
丁学林 .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06) :3-5
[7]   喜马拉雅地区深反射地震──揭示印度大陆北缘岩石圈的复杂结构 [J].
赵文津,K·D·纳尔逊,车敬凯,L·布朗,徐中信,郭宗汾 .
地球学报, 1996, (02) :138-152
[8]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J].
李廷栋 .
地球学报, 1995, (01) :1-9
[9]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 [J].
吴功建 ;
肖序常 ;
李廷栋 .
地质学报, 1989, (04) :285-296
[10]  
青藏高原中生界沉积相及油气储盖层特征[M]. 科学出版社 , 赵政璋等主编,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