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0年洞庭湖生态系统质量遥感综合评价与变化分析

被引:48
作者
陈强 [1 ,2 ]
陈云浩 [1 ,2 ]
王萌杰 [1 ,2 ]
蒋卫国 [2 ,3 ]
侯鹏 [4 ]
李营 [4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中国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关键词
生态系统质量; 综合指数法; 熵值权重法; 洞庭湖; 遥感变化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26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学科分类号
1402 ;
摘要
生态系统质量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是表征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在生态系统质量的理论框架指导下,结合GIS综合指数法,利用遥感数据和土地覆被数据,对2001—2010年洞庭湖区域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和变化分析。以NPP年均值和变异系数构建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指数(EPI)和稳定性指数(ESI),结合PSR模型和AHP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系统承载力指数(EBCI),并基于熵值权重法,构建生态系统质量遥感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对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稳定性和承载力三方面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域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分数达到59.81(总分100),而且在三项指数评价中,各指数均值分别为72.79、52.21和71.86,可见洞庭湖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略差。三项指数在2001—2010年期间变化表现不同,EPI和EBCI分别下降8.85%和9.11%,ESI小幅度上升3.09%;整体生态系统质量在2001—2010年呈现逐年降低趋势,下降5.97%,平均变化率为-0.508/年。针对各生态系统类型的分析可知,森林生态系统质量高于其他生态系统类型,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最低,同时在这十年间,湿地生态系统质量下降最明显,降幅达12.97%,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较小,降幅只有2.26%。
引用
收藏
页码:4347 / 435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基于熵值赋权的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 [J].
王滨 ;
张发旺 ;
陈立 ;
程彦培 .
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2 (06) :268-272+317
[2]  
基于RS和GIS的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J]. 徐庆勇,黄玫,刘洪升,闫慧敏.应用生态学报. 2011(11)
[3]   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及其评价方法研究——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 [J].
赵卫 ;
沈渭寿 ;
张慧 ;
孙明 ;
孙俊 .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 (10) :1789-1800
[4]   基于VEGETATION数据区域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之三——服务功能稳定度指数评价 [J].
罗海江 ;
汪文鹏 ;
白海玲 .
中国环境监测, 2010, 26 (02) :37-41
[5]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J].
万本太 ;
王文杰 ;
崔书红 ;
潘英姿 ;
张建辉 .
生态学报, 2009, 29 (03) :1068-1073
[6]   基于VEGETATION数据的区域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之一——指标体系选择 [J].
罗海江 ;
方修琦 ;
白海玲 ;
王文杰 ;
熊文成 ;
申文明 .
中国环境监测, 2008, (02) :45-49
[7]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 [J].
杨志峰 ;
隋欣 .
环境科学学报, 2005, (05) :586-594
[8]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 [J].
徐琳瑜 ;
杨志峰 ;
李巍 .
生态学报, 2005, (04) :771-777
[9]   生态系统稳定性定义剖析 [J].
柳新伟 ;
周厚诚 ;
李萍 ;
彭少麟 .
生态学报, 2004, (11) :2635-2640
[10]   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叶亚平 ;
刘鲁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0, (03)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