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截流后长江口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10
作者
王俊
陈瑞盛
左涛
机构
[1] 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可捕资源评估与生态系统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三峡工程; 长江口;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D O I
10.15928/j.1674-3075.2009.02.006
中图分类号
Q948.8 [水生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通过对2004年9月、2005年5月、2006年6月和2007年8月4个航次的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三峡工程截流后长江口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水域网采浮游植物共有2门36属93种(包括7个变种和6个不确定种),硅藻门的种类数量最多,有30属76种,占总种数的81.7%;甲藻门6属17种,占总种数的18.3%。其中,硅藻门以角毛藻属、圆筛藻属和根管藻属的种类最多,分别有23种、10种和10种;甲藻门以角藻属为主,共有10种,占甲藻总种数的58.8%。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可分为河口半咸水和近岸低盐类群、外海高盐类群和海洋广布性种类等3个类群。浮游植物的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末(8月)和秋季(9月)浮游植物的数量明显高于春季(5月)和夏初(6月),而且硅藻类浮游植物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达到浮游植物总量的95%以上。优势度分析显示中肋骨条藻、尖刺菱形藻、柔弱角毛藻和洛氏角毛藻是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主要优势种,其中以中肋骨条藻和尖刺菱形藻为绝对优势种。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跟长江冲淡水有密切的关系,密集分布区主要分布在123.5°E以西近长江口海域,主要由优势种骨条藻等的分布决定。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浮游植物分布现状与变化趋势 [J].
王云龙 ;
袁骐 ;
沈新强 .
海洋环境科学, 2008, (02) :169-172
[2]   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的关系 [J].
张传松 ;
王修林 ;
石晓勇 ;
唐洪杰 ;
韩秀荣 ;
辛宇 .
环境科学, 2007, (11) :2416-2424
[3]   近50年长江口的主要有机污染的记录 [J].
孔定江 ;
李道季 ;
吴莹 .
海洋湖沼通报, 2007, (02) :94-103
[4]   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研究 [J].
汤琳 ;
张锦平 ;
许兆礼 ;
陈亚瞿 .
中国环境监测, 2007, (02) :97-101
[5]   重金属Cu对两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 [J].
王丽平 ;
郑丙辉 ;
孟伟 .
海洋环境科学, 2007, (01) :6-9
[6]   长江口赤潮多发区潜在有毒藻类和赤潮毒素的初步调查 [J].
王金辉 ;
秦玉涛 ;
刘材材 ;
孙亚伟 ;
程祥圣 ;
徐韧 .
海洋环境科学, 2006, (S1) :15-19
[7]   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的聚类分析 [J].
张锦平 ;
夏静 .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6, (04) :456-460
[8]   2004年东海原甲藻赤潮爆发的现场调查和分析 [J].
陈翰林 ;
吕颂辉 ;
张传松 ;
朱德弟 .
生态科学, 2006, (03) :226-230
[9]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冬夏季浮游植物营养限制及其比较 [J].
赵卫红 ;
王江涛 ;
李金涛 ;
崔鑫 ;
吴玉霖 ;
苗辉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 (03) :119-126
[10]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春季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J].
王云龙 ;
袁骐 ;
沈新强 .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03) :3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