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策的司法回应——以1979年以来我国企业改革政策为例

被引:3
作者
刘思萱 [1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法学院
[2] 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关键词
政策; 司法回应; 回应形态; 国企改革政策; 理性建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6 [司法制度]; F271 [企业体制];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在全国法院倡行服务大局、能动司法的背景下,政策如何影响司法裁判已成为司法理论与实务不容回避的话题。以我国企业改革政策为切入点,对1979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与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比分析,初步梳理司法回应政策的四个演进阶段。通过对最高人民法院44个破产案件审理相关文件解读,将司法回应政策的具体形态区分为四种形态。进而强调司法回应政策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并从司法回应政策的基本定位、区分政策层级对回应形态的选择适用、制定回应的前置程序、个案回应形成指导性案例这四个方面,理性建构司法对政策的良性回应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98 / 10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2]   我国司法政策变迁与行政诉讼法学的新课题 [J].
章志远 .
浙江学刊, 2009, (05) :143-149
[4]   权利倾斜性配置研究 [J].
应飞虎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03) :124-135+207
[5]   法律的“乌龙”:公共政策的意外后果 [J].
罗格·I.鲁茨 ;
刘呈芸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5, (02) :12-22
[6]  
福建妥处企业破产改制案件.[N].何晓慧;.人民法院报.2008,
[7]  
人民法院审判理念读本.[M].最高人民法院编写组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
[8]  
最高人民法院公共政策创制功能研究.[M].张友连; 著.法律出版社.2010,
[9]  
商标与不正当竞争法.[M].孔祥俊; 著.法律出版社.2009,
[10]  
法理学.[M].周永坤著;.法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