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土地整理工程生态承载力模型

被引:13
作者
费良军 [1 ]
黄宝友 [1 ]
孙胜祥 [2 ]
机构
[1] 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研究所
[2] 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局
关键词
土地整理;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071012 ; 0713 ;
摘要
该文在深入分析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问题特点的基础上,将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承载力定量计算应用到陕西省土地整理工程中,并按土地整理地貌分区对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土地整理后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渭北黄土台塬区、关中平原区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净增加0.0538hm2、0.0735hm2和0.0698hm2;人均生态赤字分别减少了21.33%、18.27%和36.95%。可见通过土地整理有效缓解了陕西省的生态环境压力。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 [J].
蔡海生 ;
朱德海 ;
张学玲 ;
赵小敏 .
生态学报, 2007, (11) :4751-4757
[2]   生态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 [J].
张彦宇 ;
韩晓卓 ;
李自珍 ;
苏敏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1) :75-79
[3]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陕西省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估 [J].
张瑜英 ;
李占斌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01) :6-11
[4]   都江堰市生态足迹与生态经济持续性评价 [J].
卢旭 ;
刘邵权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6) :143-147
[5]   1993—2004年陕西省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 [J].
吴介军 ;
蔡琳 ;
张秋花 ;
薛惠锋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4) :104-108
[6]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J].
陈成忠 ;
林振山 ;
陈玲玲 .
生态学报, 2006, (11) :3812-3816
[7]   陕北粮食生产潜力及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J].
王晓荣 ;
高九江 .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05) :53-56
[8]   土地整理效益项目后综合评价方法 [J].
王瑷玲 ;
赵庚星 ;
李占军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04) :58-61
[9]   北京市大兴区耕地整理潜力模糊评价研究 [J].
张正峰 ;
赵伟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02) :83-88
[10]   农牧交错地带的生态评估对土地整理的启示 [J].
张妍 ;
杨志峰 ;
李巍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4) :55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