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对流云结构及雨滴谱分布日变化特征

被引:56
作者
常祎
郭学良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 夏季云和降水; 日变化; 雨滴谱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 [水汽、凝结和降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对于我国大气水循环、生态环境、灾害天气产生及气候变化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为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气象和大气物理过程,我国启动了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边界层与对流层观测(2014~2017年)重大研究项目,其中云降水物理观测试验采用了包括C波段连续波雷达、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地面雨滴谱仪、激光云高仪等目前先进的观测仪器.本文利用2014年7月1日8月31日期间在西藏那曲的观测数据,结合FY-2E卫星的TBB资料,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7~8月)对流云及其降水过程和雨滴谱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观测试验期间青藏高原对流活动主要集中在高原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其降水过程存在准两周的周期性;由于高原的加热效应,对流云和降水过程有着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对流活动在11:00(当地时间)由局地热对流发展,经合并增长在17:00~18:00达到最强,入夜后降水过程开始偏平流性并持续至6:00,之后逐渐消散,上午对流活动较少.高原对流云平均云顶高度为11.5 km左右(海拔高度),最大云顶高可超过19 km;平均云底高度6.88 km.降水过程主要表现为短时阵性降水,持续时间基本小于1 h,平均降水强度在1.2 mm/h左右.另外,研究发现高原雨滴谱分布相对于同纬度和季节的平原地区较宽,导致高原对流易产生降水.Γ分布相对于M-P分布更适用于对高原上的雨滴谱分布进行拟合.
引用
收藏
页码:1706 / 1720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夏季青藏高原深厚及浅薄降水云气候特征分析 [J].
潘晓 ;
傅云飞 .
高原气象 , 2015, (05) :1191-1203
[2]   黄山不同高度雨滴谱的演变特征 [J].
陈聪 ;
银燕 ;
陈宝君 .
大气科学学报, 2015, 38 (03) :388-395
[3]   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特征 [J].
徐祥德 ;
赵天良 ;
Lu Chungu ;
施晓晖 .
气象学报, 2014, 72 (06) :1079-1095
[4]   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夏季对流性降水特征的对比分析 [J].
李典 ;
白爱娟 ;
薛羽君 ;
王鹏 .
气象, 2014, 40 (03) :280-289
[5]   2009—2010年梅雨锋暴雨雨滴谱特征 [J].
陈磊 ;
陈宝君 ;
杨军 ;
濮江平 ;
刘慧娟 ;
高正华 .
大气科学学报, 2013, 36 (04) :481-488
[6]   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的夏季亚洲对流与层云降水雨顶高度气候特征 [J].
傅云飞 ;
曹爱琴 ;
李天奕 ;
冯沙 ;
郑媛媛 ;
刘勇 ;
张爱民 .
气象学报, 2012, 70 (03) :436-451
[7]   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 [J].
白爱娟 ;
刘长海 ;
刘晓东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3) :704-714
[8]   基于TRMM卫星探测的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和潜热分析 [J].
傅云飞 ;
刘奇 ;
自勇 ;
冯沙 ;
李跃清 ;
刘国胜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 (01) :8-18
[9]   TRMM卫星探测青藏高原谷地的降水云结构个例分析 [J].
傅云飞 ;
李宏图 ;
自勇 .
高原气象, 2007, (01) :98-106
[10]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进展 [J].
徐祥德 ;
陈联寿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06) :75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