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与作物氮素利用关系研究

被引:13
作者
谢志煌 [1 ,2 ]
李彦生 [1 ]
于镇华 [1 ]
刘俊杰 [1 ]
王光华 [1 ]
刘晓冰 [1 ]
金剑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作物氮吸收; 氮素利用; 15N示踪技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S158.3 [土壤肥力与植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秸秆还田改善土壤化学性质,并为作物提供养分,进而可减少化肥施用量。开展还田秸秆的氮素转化、量化秸秆的供氮能力,以及作物对秸秆氮素的利用情况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全面评价秸秆还田效果是必不可少的。文章综述了秸秆还田对氮素循环和共生固氮的影响,总结了作物对秸秆氮素的利用率,以及15N示踪技术在秸秆还田后的氮素转化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今后应加强典型土壤上秸秆氮转化及作物利用秸秆氮的研究,尤其是大豆共生固氮与秸秆氮利用的关系,重点解析作物根际效应对秸秆氮矿化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261 / 26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4 条
[61]   我国主要农区秸秆还田试验总结 [J].
曾木祥 ;
王蓉芳 ;
彭世琪 ;
张玉洁 ;
崔勇 ;
单秀枝 ;
廖超子 ;
田有国 .
土壤通报, 2002, (05) :336-339
[62]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果 [J].
武志杰 ;
张海军 ;
许广山 ;
张玉华 ;
刘春萍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5) :539-542
[63]   大豆保护性施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J].
吕晓波 .
大豆科学, 2001, (02) :138-140
[64]   保护性施氮对大豆氮素同化影响的研究 [J].
徐凤花 ;
崔占利 ;
刘永春 ;
汤树德 .
土壤学报, 1998, (04) :536-544
[65]  
我国典型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研究 Ⅰ.农田养分支出参数[J]. 鲁如坤,刘鸿翔,闻大中,钦绳武,郑剑英,王周琼.土壤通报. 1996(04)
[66]   保护性施氮对大豆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J].
汤树德,徐凤花,隋文志,英瑞竹,吕晓波,王鹏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1995, (02) :15-24
[67]   麦秸和氮肥对大豆结瘤固氮和植株氮形态的影响 [J].
吕晓波 ;
汤树德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1989, (01) :99-112
[68]   应用N示踪研究麦秸还田中氮的去向 [J].
徐新宇 ;
张玉梅 ;
胡济生 .
土壤学报, 1989, (01) :64-71
[69]   秸秆还田对大豆结瘤状况、固氮活性和生育产量的影响 [J].
汤树德 ;
石晶波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1986, (01) :9-16
[70]  
Capture of nitrate from soil by wheat in relation to root length, nitrogen inflow and availability. D Robinson,DJ Linehan,DC Gordon. New Phytologist . 1994